【新聞發佈】上市櫃企業尋找新創機會方法揭密,這個創投背景的平台竟然有 AI 工程師團隊?

近年來,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的思維,使企業與新創互動升溫。臺灣老牌創投機構 – 華陽創投集團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佈局,建立能媒合臺灣上市櫃企業與新創交流合作的平台。 新創 101 ( STARTUP101 )平台在 2020 年應運而生,成立之初即獲得臺灣上市櫃企業策略型投資,並於隔年獲選 TTA 九大國際加速器認證。僅短短三年,躍升成為全台最大新創募資媒合平台。成立初期即鎖定中大型企業,包含大聯大、瑞昱半導體、華碩電腦與上海商銀等,都是它的客戶。 伴隨著疫情緩解,更多上市櫃公司及跨國企業主動與新創101接洽,期待透過新創 101 生態圈的資源,以企業參與新創的模式,鏈結新創團隊與潛力技術,應對在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成本或法規壓力;或者藉由與企業既有核心能力相關的新創團隊合作,快速拓展資源與能力;甚至是為企業下一個十年,開拓成長與獲利的新動能。在 2023 年,新創 101 平台在協助上市櫃企業進行國內、外新創探勘上,就累積評估超過 3,000 組新創團隊。 然而,當企業參與新創成為企業廣為接受的策略,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平台,為何有能力成為各大企業的選擇? 平台新創來自全球各領域 精準掌握產業創新動態 新創101從國際鏈結的經營與 AI 分析平台的建置建立差異化,再融合 30 年來的創投與管理經驗築高競爭門檻。 新創 101 長期與各國代表處建立合作關係,持續經營國際鏈結並廣納全球潛力新創案源,匯聚世界各地的新創資料;同時自建技術團隊,透過 AI 技術加速探勘新創、貼標新創趨勢領域與分析潛在優勢,縮短搜尋與評估新創案件的時程。資料庫內的團隊從學研團隊到成熟新創,不僅可快速提供客戶特定領域的創新應用,也滿足大量尋找新創團隊合作的需求。 每年投入上百億研發預算的上市櫃企業為何仍需要透過外部資源尋找創新動能呢? 其中關鍵之一在於新創 101很了解企業客戶的真正需要,因應企業客戶尋求創新的目的,推出低門檻的訂閱方案,讓企業可透過輕、中量型的訂閱方案來接收新創團隊資訊,或是藉此來規劃具深度策略性的企業創投基金。在不同轉型階段或不同投資目的下,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案,引進外部創新能量,以實現長期戰略目標。 用領域及技術為新創貼標 AI 輔助探勘潛力新創 平台設計了標準化評估流程,透過AI工具來把關新創案件品質。首先,平台針對趨勢產業領域設定標籤並設計評估新創的資訊架構,AI 則依據設定好的框架進行分析,其產出再由專業的投資經理進行二次審核與評等。最終,AI 可依據訂閱客戶的領域偏好,推送相關領域標籤的案件。 企業內可能尚未編制資源建置新創投資分析與評估的專業能力;即使具備專業投資部門,投資經理也會需要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尋找、分析、評估新創團隊,才有機會進入到投資條件談判的協商階段。然而,透過平台的 AI 工具,企業參與新創的門檻可顯著降低,第一步優先解決客戶對於費用增加的擔憂;再者大幅縮短新創探勘與分析的時間成本,為企業節省近 75%的評估時間。 與新創 101 合作的客戶包含國際級的硬體研發大廠與消費電子品牌,皆是透過平台的數位工具建立新創探勘的策略,網羅海內外具備潛在合作機會的新創公司,持續開拓創新動能。其他與平台合作的企業如大聯大、騰雲科技、神達數位等大型企業,亦透過多元面向的企業參與創新的策略,加速其在全球新創生態圈網路中的交流合作,確保企業永續發展。 由裡到外建立創新體制 賦能核心決策團隊創新思維 考量到新創的獨特性和針對企業需求而設計的差異化服務,新創 101 不僅提供企業由外而內的創新動能,還協助客戶規劃與籌辦完整且由內而外的新創活動,展開淺層的 CSE 活動,如共創空間、黑客松、創業競賽與提供新創概念驗證資源。新創 101 擅長與企業共同推出創業競賽、新創 Demo Day 或垂直加速器等形式的 CSE 活動;也能夠為企業規劃內部創新課程、工作坊等,刺激內部夥伴找痛點尋解方,甚至建立新商業模式。 去年,新創 101 與三地上海銀行便合作推出「2023 年滬港台三地上銀金融科技徵案競賽創新未來」活動,透過競賽吸引近百家新創團隊,包含來自滬港台以及美國、智利、南韓、新加坡及日本等國家新創團隊報名,為傳統金融產業注入外部科技創新動能。即使企業現階段內部沒有完整的新創評估機制,以可透過加速器來展開全方面的新創合作。 與此同時,新創 101也為國內公營事業體規劃內部創新實踐計畫,包括盤點內部創新資源、協助創業團隊概念驗證和技術商轉的法規研究;搭配導師陪跑機制及內部育成中心的機制制定,整體優化創業團隊商業知識與商業模式。 在 AI 應用及 ESG 等趨勢浪潮下,新創 101 持續對於趨勢產業動態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加強創建與跨國域、產業的資源橋接,鏈結海內外合作夥伴,以數位與淨零轉型剛性需求為動力,提升臺灣新創的能見度與國際競合力。而為了有效率解決企業客戶的新創需求,新創 101 透過平台模式,供客戶 AI 探勘與分析潛力新創的數位工具,同時在資料庫中,標籤化新創領域與技術,設計出不同規模的訂閱方案,為企業客戶的策略需求精準媒合與推薦新創團隊。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新聞發布】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 XYZ跨世代論壇開講 打造未來科技國力

為打造臺灣未來10年科技國力,國科會將推動「晶創臺灣方案」,預計未來10年挹注3,000 億經費,首期計畫從明(2024)年開始,為期5年,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期許透過這項方案,未來5年內將會有多家IC潛力新創在國內誕生,並期望透過國內外資金導引,如透過公私協力成立創投基金、透過策略投資或其他合作方式等策略,提升臺灣IC設計產業競爭力。 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XYZ跨世代論壇現場大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計畫正式推動前,國科會於12月12日與華陽創投旗下「新創101」合作辦理政策前導的「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 XYZ跨世代論壇」,邀請半導體產業實業家及創投領域專家參與交流,並由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ITIC)瞿志豪總經理擔任主持人,與會講者有代表X世代的亞洲‧矽谷吳聰慶技術長兼投資長、Y世代的宏誠創投潘本閎資深經理以及Z世代的創鑫智慧林永隆董事長,三位也分別代表半導體產業、創投領域與新創企業。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致詞。主辦單位/提供 吳主委致詞指出,自1987年台積電成立後,臺灣已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強大的支柱,也引導臺灣邁向國際科技舞台的「矽島、科技島」地位。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11。月的最新預測資料,臺灣IC產業產值在2023年已達新臺幣4.3兆元,佔整體GDP近2成。在產業地位上,臺灣晶圓代工及封測產業為世界第一, IC設計則位居世界第二。 ChatGPT自去年11月問世後,AI產業掀起熱潮,今年Bloomberg Intelligence 發布之最新研究報告,預測未來10年生成式AI 將快速成長,到2032 年,其整體產值可達1.3 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達42%。在此熱潮之下,兩大AI 晶片龍頭輝達、超微 (AMD) 創辦人也紛紛來臺,顯示臺灣科技實力備受國際關注。吳主委指出,因為AI的崛起,晶片已經成為驅動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核心,期許未來10 年,臺灣能在「矽島、科技島」的基礎上,透過整合研發、資金導引等,培育國內潛力IC新創,同時也吸引國際新創與創投資金來臺,打造下一個世代的護國神山、甚至是護國群山。 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XYZ跨世代論壇與會貴賓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這次閉門會議邀請超過40位半導體產業實業家、創投與新創領域專家,藉由主題論壇與閉門圓桌會議,廣納業界對於晶片創新帶動臺灣技術發展、市場機會、新創投資、與人才引進等各方面升級發展之意見,以因應未來臺灣對創新與資金的高度需求。並期盼藉由跨世代、跨產業的溝通交流,讓「晶創臺灣方案」能更貼近產業需求,再創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輝煌10年。 STARTUP101 是臺灣新創募資媒合最快速的平台。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STARTUP101 臉書、IG、LinkedIn;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產業趨勢˙創業資源˙經營管理

【新聞發布】STARTUP101 攜手 台智雲 AIHPC 超算加速器 助推產業 AI 升級

 去年11月ChatGPT問世後,生成式 AI 蔚為風潮,ChatGPT上線不到1個月,上線人次突破1億,目前全球網站到訪量排名24,成長速度刷新紀錄;此外,今年6月,Bloomberg Intelligence發布市場報告,預估未來十年生成式AI將出現爆炸性成長,2032年生成式AI整體產值上看1.3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42%,「AI 2.0 將成為未來產業轉型、創業關鍵字」。    鑑於AI產業成長趨勢, 「STARTUP101」與「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強強聯手;今(24)日舉辦「AI超算 投資加速:啟動產業創新之路」發布會,會中雙方宣布展開為期3年的合作, STARTUP101 以深耕台灣新創暨投資圈之資本,結合台智雲AI超級電腦算力和先進技術,加速台灣 AI 2.0 創新能量,未來將鏈結包含上市櫃企業、民間資本、政府、學界研發能量,進行國內垂直加速計畫並拓展至國際,預期提高台日星美4地之新創暨投資生態圈互動交流,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圖說:華陽集團董事長王韋中(左)、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執行長周秉輝(右)今(24)日出席合作計畫發布會,雙方將展開為期三年的合作計畫, STARTUP101 以深耕台灣新創暨投資圈之資本,結合台智雲AI超級電腦算力和先進技術,加速台灣 AI 2.0 創新能量。(新創101提供)   現場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署長何晉滄、成大副校長莊偉哲以官方、學界代表出席致詞,AI新創團隊 BEARVFX能火動畫也為活動製作開場影片。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署長何晉滄出席致詞時引述近期到日本、印度參訪經驗,他指出,過去日本大型企業主導國家經濟發展,但這個模式也讓產業漸漸失去朝氣,日本政府看到相關危機,推出促進新創發展的5年計畫;印度過去則常被視為國際大廠的人力/研發外包的重要據點,但這幾年印度透過成立加速器、太空中心等方式轉型。這次新創101與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合作,希望能帶動企業與新創展開策略合作,促進產業升級,期待雙方強強聯手可以帶領台灣新創與企業攜手發展,為新創、AI產業生態系帶來不同的面貌。   STARTUP101 執行長呂緗柔指出,產業轉型趨勢下,八成企業積極尋求數位轉型,根據資策會《2022年台灣創育產業關鍵報告》,近八成企業正在或正在評估透過企業參與新創CSE (Co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 引進外部創新動能,其中企業優先關注的科技新創領域以「AI人工智慧 (52.9%)」 占比最高;且報告中指出,企業參與新創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新創案源探勘,與雙方合作期待、互動成效等績效評估。   STARTUP101 成立三年以來,深耕台灣新創圈,呂緗柔觀察,傳統企業組織架構嚴謹,績效評估、行政流程、溝通語言等多與新創團隊有很大落差,這也成為企業與新創團隊合作的一大難題,因此 STARTUP101 希望能扮演新創與產業/投資人間的溝通橋樑,提供 CSE 服務模式,協助上市櫃企業進行新創案源探勘,透過垂直加速器、企業解題、以大帶小等模式加速投資決策,近期 STARTUP101 也透過與上市櫃公司合辦創業競賽等形式,協助企業介接外部創新動能。   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執行長周秉輝分析,ChatGPT問世不到一年即掀起生成式AI浪潮,「在這個AI 2.0的新領域中只有新創,沒有『老』創」,未來AI 2.0的產業應用將是不可逆的趨勢,目前如搜尋引擎、廣告等都已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這帶給新創業者很好的切入契機。   周秉輝指出, AI 2.0 時代「算力先行」,未來各類AI 應用服務都需要算力支援,台智雲運營的AIHPC超算電腦即是台灣AI新創發展和產業AI升級最強大的算力後盾。此外,台智雲領航全球推出繁中版的大語言模型FFM (Formosa Foundation Model)和AFS (AI Foundry Service)生成式AI解決方案,提供模型微調、部署、推論方式更多元的選擇,兼顧可信賴、高效率、高安全的使用主控權,成為企業的 AI 鑄造廠,驅動企業生成式AI的應用和革新,協助打造企業專屬的大模型。   這次STARTUP101與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共推合作計畫,期盼雙方藉這次合作「優勢互補」,台智雲本身具備AI超算力,目前台智雲AIHPC超算加速器可以說是AI 2.0應用新創的集大成平台,STARTUP101則有強大的資金、產業資源鏈結能力,未來希望能藉這樣的商業模式,共同開拓海內外市場。
創投動向˙創業資源

海外募資平台模式首度進台灣!新創101 協助第一網站(飛比價格)募資近億元

新創圈近日又傳募資佳績,第一網站公司(Firstweb Limited)(旗下業務包含購物搜尋引擎「Feebee飛比價格」、精準購物廣告「Feebee Shopping AdsNetwork」及「Sitemaji聯播網」等服務)透過新創101生態圈完成A輪近億元新台幣的募資。根據新創調研機構StartupBlink《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台灣新創圈成長快速,在100個國家中排名躋身Top25,為台灣近年獲得最好的名次。然而台灣新創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的同時,數據卻也顯示台灣新創投資件數有下降之勢,僅有1%的募資成功率也顯示台灣新創在發展上的助力不足。 台灣第一個線上新創募資媒合平台,助第一網站公司完成A輪近億元新台幣募資 線上新創募資媒合平台的商業模式過去已在歐洲具有成功案例,而新創101則為台灣第一個以此商模經營的平台,以自由開放的募資媒合輔以投資人經驗的協助,打破現有募資媒合平台的封閉式運作,建立線上新創資金媒合方式,而這樣的商業模式在台灣也獲得許多新創團隊、知名企業與創投支持。華陽創投集團董事長王韋中表示:「從過去投資經驗與觀察現今的市場趨勢,我們看到台灣許多新創仍難以募資成功,影響台灣新創生態圈的發展,因此新創101生態圈透過華陽創投集團過去早期投資的經驗,以投資人角度出發,協助新創為順利進行募資做準備,同時為投資人找出適合的投資機會。」 新創101目前有超過700位投資人與1,500個新創團隊活躍於平台,也有超過20個新創團隊接受輔導,已促進超過80家新創開啟與投資人的交流和超過20億新台幣的投資金額及新創與上市櫃企業的策略合作,近期更協助第一網站成功與資本市場對接,完成A輪近億元新台幣的募資,加速其服務開發與海外市場拓展。 👉🏻2023全面啟動 新創101生態圈👈🏻 具有超過20年早期投資經驗的華陽創投集團董事長王韋中表示: 華陽創投集團希望透過建立新創101生態圈,打造台灣第一個結合精準專業服務與開放自由募資媒合的平台(Startup101 /新創101),協助精準媒合新創及投資人。 新創101目前有超過700位投資人與1,500個新創團隊活躍於平台,也有超過20個新創團隊接受輔導,已促進超過80家新創開啟與投資人的交流和超過20億新台幣的投資金額及新創與上市櫃企業的策略合作,近期更協助第一網站成功與資本市場對接,完成A輪近億元新台幣的募資,加速其服務開發與海外市場拓展。 【圖說:目前已有近2,500個新創團隊與投資人活躍於新創101生態圈,過去一年投資人增長近一倍,新創團隊增長也超過50%】 結合精準媒合服務、自由開放的交流及國際資源,新創101生態圈提升新創募資勝率 在現行新創加速器多藉由篩選機制進行線下資金媒合的制度下,許多未被選中的新創與投資人難以參與,無法最大化資金媒合的選擇和媒合成功的機會。而在新創101平台上,新創和投資人可以查閱其他參與者資料,更可主動聯繫以獲得更多資訊與媒合機會,創造新創與投資人資金媒合的環境。此外,新創101生態圈也具有新創加速及CVC投資顧問服務,運用過去華陽創投集團的投資經驗與財務專家角色,以投資人的角度出發為新創進行募資準備,協助新創在財務及營運策略上的提升,進而提升新創募資勝率;同時也針對投資人關注的領域,找出具有潛力的新創項目,並於每月進行特定領域的新創與專業投資人配對,透過精準配對,更有效地促成募資成功。 【圖說:新創101生態圈運用過去投資經驗與財務專家的角色,協助新創滿足投資人所需資訊】 新創101生態圈擁有龐大及多元的投資人網路,國際資源遍佈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與投資人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夥伴包含香港的香港科技園(HKSTP)、新加坡的EduSpaze等機構,提供台灣新創海內外發展與國際籌資機會。新創101生態圈已計劃今年帶領6家早期新創團隊前往日本,與前20大上市櫃企業和創投進行交流及媒合,透過完整的加速計畫為新創對接海外投資人。未來新創101生態圈將持續運用豐富的早期投資經驗協助新創與投資人進行資金媒合,引進更多海外投資人,帶領台灣新創前往海外與國際交流,成為台灣新創與國際接軌的橋樑,提供資金資源,加速擴大台灣新創生態圈的發展。 關於新創101生態圈 新創101生態圈提供新創團隊與投資人一個公開透明的資訊交流及募資媒合平台(Startup 101 /新創101),消弭市場資訊不對稱,有助促進新創資金媒合,加速擴大台灣新創發展。新創及投資人可在新創101平台上查詢公開資訊並自由交流,增加交流及募資機會;同時投資人也可以透過使用專業投資顧問服務以更快速精準的找到潛在投資標的。除了募資媒合平台,新創101更致力於網羅與提供新創所需之海內外資源,構築「新創101生態圈」,使新創環境更加活絡,加速資金的流動,讓募資者及投資者達到雙贏。 點我加入新創101生態圈 歡迎聯繫我們,將由專人為您安排: 【華陽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tartup 101】 電話:02-7718-6088 信箱:info@startup101.biz 服務時間:每週一至週五 上午10:00-下午06:00 (GMT+8)
TTA 辦公環境
創投動向

科技部聯手華陽創投打造最新型加速器 Startup101 ,助新創走進國際!

華陽創投集團深耕新創投資圈 30 年,2022 年推出 Startup 101 加速器計劃,獲科技部 TTA (Taiwan Tech Arena) 肯定為國際加速器,成為台灣首家財務型新創加速器。Startup 101 以創投角度出發,透過深厚的專業財務知識與背景、資金支持、投資人鏈結等資源,深化潛力新創團隊在資本市場的能量。華陽期待透過 Startup 101 國際加速器的機制輔導團隊,讓新創在加速期中快速成長策略思維,協助新創蛻變為「國際級新創」。 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表示,為保有台灣長期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更重視扶持早期新創,華陽致力為新創圈打造更健康的棲息地,培育更多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事業或早期企業。Startup 101 加速器將提供給新創最有感的協助,除了資金的支持配合深度陪跑輔導,更將確保新創能獲得最全面的培育資源。 科技部部長吳政忠(左二)與各部會長官來訪,與 Startup 101 執行長呂緗柔(右一)對談 新創團隊在入選 Startup 101 國際加速器(https://startup101.biz/accelerator-program)後,培訓期間將有業師一對一輔導、專屬的財務與商業培訓課程、TTA 工作與會議空間、引薦商業合作夥伴與媒合投資人等資源。有別於國內其他加速器,Startup 101 最大的特色是專業投資經理將手把手協助新創團隊,建立財務模型、調整營運經營策略;團隊更可擁有 Amazon Web Services 雲端使用額度與技術產品諮詢;最後將於 Demoday 選出優秀的新創團隊,華陽創投集團將挑選 1-3 家團隊進行 500 萬以上的投資挹注。(延伸閱讀:華陽創投聚焦 5G、AI 新創,助台灣隱藏獨角獸大放異彩) 鏈結台灣新創國際資源以及打造出最合適的培育環境,一直都是華陽創投持續努力的目標, Startup 101 將會陪伴新創走過未知且難解題目的創業旅程,一路過關斬將持續推進,協助新創快速面向國際市場,讓台灣具有獨角獸潛力的新創在世界被看到。 Startup 101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Startup101 電子報!
Startup101 新創募資媒合平台 X 雲市集
創投動向

Startup101 獲經濟部「雲市集」肯定! 助新創與投資人媒合,見證夢想啟航!

華陽創投旗下新創募資投資媒合平台 Startup 101,獲選為經濟部「台灣雲市集(TCloud)」認證廠商,與政府一同推動中小企業數位轉型! Startup 101 加速新創企業與投資人媒合,將新創公司創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彙整於平台,投資人可以迅速暸解各家新創公司的優點及營運模式,而新創也可以透過平台主動出擊與投資人聯繫。 自 2020年起,全球受疫情影響,疫情加速消費行為的改變,舊有的營運模式受到挑戰,數位轉型是企業未來競爭的主要關鍵。因應疫情對產業的影響,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出「臺灣雲市集」補助計畫(https://www.tcloud.gov.tw),整合臺灣市場上各類雲端服務以及數位工具,並提供數位點數補助機制,降低中小企業採購雲端解決方案之成本,鼓勵中小微型企業善用數位科技創新發展商業模式。業者凡是導入台灣雲市集認證廠商之數位工具,最高可獲得3萬元政府補助! Startup 101 上線不到一年,已擁有超過1000 家新創企業會員、500 位天使投資人,並促成新創企業獲得創投資金挹注交易 6 筆,而新創最高獲投金額高達 8,000 萬!展望 2022 年,Startup 101 將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被投資人看見,協助加速更多科技創新創業成功,並為新創團隊打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Startup 101 x 臺灣雲市集 專屬優惠方案 原價 NT$24,000,在雲市集購買則可以使用超優惠價格 NT$8,900! 只要兩步驟,立即以限定優惠價格購入黃金會員! 步驟一:選用「工商憑證」或「負責人手機認證」註冊加入臺灣雲市集會員 步驟二:在臺灣雲市集選購 Startup101投資人媒合平台 方案 我是否符合補助資格? 只要公司符合「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雇用員工數未滿200人之本國事業,皆可以加入臺灣雲市集會員,領取政府補助金,並於臺灣雲市集上購買您需要的雲端解決方案,詳細請見補助對象介紹。 更多資訊請參考:常見Q&A、如何申請工商憑證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info@startup101.biz Startup 101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Startup101 電子報!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2024-03-08
【新聞發佈】大型與中型企業的創新之道

近年來,市值超過美金1 Billion(約新台幣320億)的大型企業透過投資新創公司或成立企業加速器已成為顯著趨勢,能幫助企業達成多重發展目標,包含2015年緯創成立緯創新創整合中心(IIC)、2018 年中華電信成立加速器,到 2020 年佳世達等成立企業加速器等,可見企業對於投資新創已不再是單純以財務回收為指標,而是透過投資新創公司解決本身人才以及創新的瓶頸,得以在技術以及創新方面維持產業優勢。

 

同時也透過投資新創公司擴展其產品或服務組合以推動自身事業發展,包含拓展通路規模或擴大現有市場佔有率等,達到永續經營,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在台灣製造業為主且主要由市值低於美金1 Billion組成的中型企業,經常面臨投資專業人才的不易培養與管理,部分企業避免土法煉鋼而選擇與專業創業投資機構合作,藉由專業投資機構如創投、投資平台豐富的新創企業網絡以及領域經驗,更精準地與新創企業進行對接。

參考美國新創史,以知名支付公司Paypal及共同創辦人利用美國知名加速器Y-combinator投資潛在競爭對手金流公司Stripe為例,在公司規模無法像Intel設立Intel Capital或是像Qualcomm可以設立Qualcomm Venture,善用外部專業機構去找尋上下游或水平競爭的投資機會,與商業機會比起自己建立投資部門要來的更有效率。

專業投資機構的定位

大型與中型企業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面臨著巨大的創新挑戰。近年來,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持續崛起,尤其以2022年OpenAI(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室)所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作為標竿,傳統的高度重複性以及規範的工作將預期被新技術取代,各大企業與投資機構也將著重於評估語音識別、自動駕駛、智慧醫療、低軌衛星等新技術領域。

大型企業透過與新創企業合作和投資成為實現創新的關鍵。其中,專業投資機構可作為主要的國內外案件來源並作為戰略溝通者,協助大型企業對接新創以及新技術,進行投資或合作談判,避免專業上的錯誤並節省時間達成有效媒合,創造大型企業以及新創公司的雙贏。

企業應視策略投資為研發經費的一種,在台灣大型科技企業動輒花費數十數百億進行Organic growth(有機成長),卻未能有效仿效國際企業利用投資專業而進行併購、投資、策略合作實在可惜,主要仍應為台灣欠缺投資專業機構以及製造業為主的環境不利投資專業人才培養。即便大型市值企業有能力培養人才,國際案件網絡也仍須倚賴專業投資機構協助找尋。

政策應鼓勵專業投資機構深化投資專業與國際連結

政府應優先扶植台灣民間專業投資機構與國內外大型企業連結,能有效了解國外終端客戶的技術需求或是市場需求,進而回到台灣輔導合適的新創團隊或引導新創團隊與國際客戶進行連結;另一方面了解本國大型企業的需求而協助進行海外投資與創新的業務連結,就能自然創造新創發展。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今明年超額儲蓄率將從今年的13.96%回升至14.46%,超額儲蓄將會達到3.55兆元,創下持續五年超過3兆元。其中一個徵兆就是投資率偏低導致,台灣整體政策無法引導閒置資金進行合理投資壯大我國經濟體。

讓專業創業投資機構成為與新創企業合作的加速器

專業投資機構身為資金管理者,對於新創事業的評估以及管理擁有一套完整的運作系統,大型企業透過專業第三方的合作能夠獲得的好處包括:

取得市場洞察以及建立有效投資策略:專業投資機構擁有廣泛的產業知識和合作對象,能夠識別出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專業投資機構擁有廣泛的產業知識和合作對象,也因其行業性質擁有多元的投資產業網路,能夠隨時掌握瞬息萬變的新創生態圈以及領域內的新技術。

透過專業投資機構的產業分析,大型企業能夠更好掌握市場動向以及釐清潛在市場發展機會,提供大企業在其策略和產品的定位上給予市場觀點,協助其進行投資規劃。除此之外,大型企業也可透過與專業投資機構合作,持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和技術趨勢,以持續維持大型企業公司的創新驅動力。作為大型企業的戰略顧問,協助大型企業訂定潛在的投資方向,並且建立投資戰略規劃,大型企業的內部團隊可專心於整合企業自身的發展藍圖、盤點企業內部創新動能等方面。

監督者:專業投資機構身為資本市場老手,可與大型企業一同投入資金,並且與該新創投資案件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擔任領投(Lead Investor)角色,提供合理的投資條件(Term Sheet),協助大型企業(以及其他共同投資者)進行投資條件談判,大型企業可專注於與該新創企業的事業合作,有效降低溝通成本。

風險管理者:專業投資機構通常會爭取董事會席位,參與關鍵決策,確保新創公司的運營符合最佳實踐和投資者的利益,這有助於提高新創公司的透明度和財務管理。同時,專業投資機構可協助新創企業識別和管理風險,降低失敗的可能性,包含建立內稽內控制度、。這包括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財務風險等。

近期,我們可以看到即使以自行擁有企業投資部門(CVC)的大型企業,也持續與創投機構合作,如高通集團以及APPLE投資軟銀願景基金II,日本豐田企業除自身於2020年成立AI基金以外,也於2021年出資美國Woven Capital加速新創評估以及拓展案源等,可看見大型企業對於創新投資的佈局仰賴專業投資機構的資源以及專業。

大型企業與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合作時,可能會面臨競爭壓力以及技術挑戰,透過投資過程,大型企業可以重新審視企業內部組織規劃、建立創新能量,進而達成戰略目標。中型企業即便無法如大型企業進行全方面新創活動的開展,也可以與專業投資機構探討最適合的企業參與新創(Corporate Startup Engagement, CSE)模式,如與專業投資機構通同設立基金、建立合作研究和開發中心、舉辦創業競賽和挑戰等,持續為企業創新提供動能,達到策略目標,實現永續發展。

出處:台灣智庫《思想坦克》

 

2024-03-08
新創故事˙產業趨勢 2023-09-25
【新創故事】「站在醫療人員的角度,解決他們的痛點」 ——安德斯醫學科技團隊創業專訪

2023年 6 月時,安德斯醫學科技正式登記,成為一間新創的醫材公司。其實他們是來自台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手握多項專利與技術。雖是新創公司,但早在SARS時期,便開始著手長達十七年的發想與籌備。

 

「終於!安德斯誕生了!」安德斯醫學科技行銷長洪如郁 Ruby 表示,「看到我們團隊的公司能夠被 google 到,很振奮也很欣慰。」

 

談起安德斯醫學的創立起源,兩位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陳廷軒表示最早可追溯至 2003年 的SARS 時期。疫情爆發期間人心惶惶,盡心救治患者的醫療人員也身處危險之中。其中,麻醉科醫師幫 SARS 病人插管時,都有高機率感染的風險。另外,重複使用內視鏡前,需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消毒,程序多達 100 個步驟。實務上,如果時間不足、人員基礎不足,或是整個過程上有任何的疏漏環節,都很容易引發感染。面對這樣的風險,僅供單次使用的「拋棄式內視鏡」想法便誕生了。

 

以這個發想為基礎,各種計畫陸續延伸展開研究。一次機緣巧合下,兩位創辦人林至芃醫師與陳廷軒透過一位共同的好朋友認識了。「我們兩個剛開始其實不是很熟。」陳廷軒笑道,「雖然是在同一個 project 裡面,但一直都不是同一個 team,沒有討論、合作的機會。」直到兩位共同好朋友離世,為了讓計畫可以持續完成,讓兩人終於有了交集,也是因為此合作計畫,開啟兩人合作的契機,透過兩人臨床與工程的搭配,獲得了許多國科會與經濟部的計畫支持,開展了許多創新產品的研發,建立了相關專利技術,這些都是造就今天安德斯醫學的能量。

 


(圖左:陳廷軒 共同創辦人,圖右:林至芃,共同創辦人/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麻醉部疼痛科主任 / 安德斯 提供)

臨床面,林至芃醫師除了是疼痛醫學會的前理事長與多個醫學會的重要成員外;在麻醉、重症、疼痛三專科,始終站在醫療最前線,能直接觀察到臨床的「Unmet Need(未滿足需求)」。陳廷軒則擁有工程背景,在醫療產業法人單位從業十六年,除了有許多醫療產品研發經驗之外,更具備法規人員背景,近五年則透過法人單位輔導過許多醫療新創,也因為輔導過許多團隊,因緣際會下邀請到團隊的另一位夥伴洪如郁 Ruby。Ruby 過去是陳廷軒輔導的醫療新創團隊成員,被兩人的理念所吸引,最後決定加入安德斯的團隊,一同努力。結合林醫師的臨床經驗與陳廷軒的工程技術,安德斯醫學能第一線觀察醫師的需求與痛點,並尋找對應之解決方案。

 

然透過 16 年來與醫師合作的經驗,陳廷軒也觀察到,臨床醫師有滿滿的想法來改善醫療現場,卻苦無將其需求規格化量化,甚至轉化成一個產品,與工程師的對話常常無法有效傳達。

 

歸納結論是「工程師與醫師的對話模式和頻率是不同的。」要如何在對的頻率下討論很重要。

 

陳廷軒坦言,要了解醫師的頻率,合作的頭幾年,都需要跟著醫師,從手術的臨床現場,找出醫師闡述的問題,「慢慢能了解到醫師真正的需求,將其想法付諸實踐,但也會務實的溝通,哪些是有困難的,是否可以轉個方向用不同的解決方法。」久而久之,當醫師認同了自己的專業度後,就會很願意從單純提出問題之外,變成聆聽建議,進一步就是互相討論,最後就是會被當成「自己人」,有問題有需求都會互相討論。

 

「因為他們覺得我可以幫他解決到問題。」陳廷軒笑著表示。

 

回頭討論安德斯的產品, 近幾年,因為半導體製程的飛速發展,原先使用於手機鏡頭之 CMOS Sensor(影像感測器),不管是價格(降低)或是解析度(提升)都有很大躍進。因此安德斯醫學已預見這樣的趨勢,早年開發的許多產品,嘗試將 CMOS Sensor 用於不同產品中,創造出不同的新內視鏡產品,透過提供低成本的完整影像與光學的清晰設計,面對不同的臨床需求,發展出全影像的產品時代。而這些數位化影像,可以無線傳入螢幕、手機、VR 平台等各介面,透過導入自身設計的「智慧醫療站」,可以符合各科室的需求。

 

除了設計出更低成本的拋棄式內視鏡,安德斯還嘗試將其「輕量化」。林醫師的夫人是台大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一次偶然,她發覺原有的內視鏡規格太大,無法進入新生兒的氣管,看不到內部組織,而且插管換管非常麻煩與危險。,尤其臺灣每年約有 13 萬名新生兒出生,其中約有 10% 為早產兒,多有插管需求。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林醫師嘗試將內視鏡的鏡頭做得更小,並透過專利的插拔架構,可以當成導引通條又具備影像,設計出適合新生兒之內視鏡。

 

擁有多達 20 位以上醫師的驗證好評,安德斯醫學科技與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及亞東醫院等大型醫院皆有合作。伴隨強大的醫界KOL專業陣容, 安德斯不是只有單純將醫師的需求轉換成prototype(產品原型),反而是跟醫師更密切地合作,確保最終開發出的產品能真的符合醫師的使用需求。作為最貼近使用者、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他們在第一線理解醫師所需,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 新型內視鏡影像導引氣切手術套組 / 安德斯 提供)

 

 

以下為安德斯醫學科技專訪之摘要:

 

問:團隊成員是如何相遇的?決定創業的契機?

 

安德斯其實是一個學研團隊,我們是台大醫學院的,在今年 6 月底正式登記成立了新創公司。以我們現在的團隊來說,一開始是林醫師與廷軒,兩人合作了約七、八年,有臨床也有技術,可以確切地找出針對需求的解決方案。Ruby 原本是在另一個廷軒曾經輔導過的新創團隊中認識,透過一次契機,團隊積極地闡述理念,最後多所評估她才決定一起加入安德斯一起打拼。這其實有點像《三國志》裡的心境,一路上都是在找適合的人去搭配,希望未來可以成功。所以實際上,我們團隊目前的幾個主要成員都不是 interview(面試)進來的,而是都已經認識了一段時間,才能找到現在最適合我們的成員。團隊都是在這個產業深耕很多年的人,看到了需求,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甚至,這個需求我們也剛好都是使用者,所以我們就聚在一起做這件事情。

 

然而有了產品目標,團隊的大家也認同理念陸續到位,最後推動這個公司成立的契機就是經濟部的「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在計畫中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是透過這計畫認識了華陽新創,逐步建置募資、商業模式等基礎。



問:安德斯的「新創」與一般新創的不同在於?

 

說實在,我們現在常看到的早期新創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像我們這種快 40 歲還出來做新創的真的比較少。所以其實對我們來說、對醫療產業來說,我們的信心來源於,我們除了有技術之外,還可以比其他新創少走很多冤枉路。原因是產品開發前面可能犯的一些錯,或是我們經歷過,亦或是我們在輔導別人的團隊時都看過。所以我們會很清楚知道,在哪個階段,我們會需要做什麼樣的事,哪些事情要提早準備,減少犯錯,這是我們的強項。

 

技術方面,由於多年來臨床的實務經驗,我們非常在乎醫師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不是只有單純把醫師的需求轉換成 prototype 而已,而是跟醫師更深入地合作。我們開發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要讓醫師合用,因此在開發路徑上會一直做一些可用性評估。比如說,我們會去跟不同的醫師確認像是握把方向、按鈕的位置等等的細節,確保最終產品是真的符合使用需求的,這也是團隊裡有臨床醫師及資源的好處。也因為這樣,醫師都會把我們當成自己人,因為我們能真正地幫助他們解決到問題

 

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下,我們的醫界 KOL 陣容非常堅強,獲得許多醫師的支持與推薦。我們與台大醫院麻醉科、外科、耳鼻喉科、新生兒科有合作,長庚、亞東等醫學中心的體系也都有在合作。可以說,醫師自己出來創業,作為最靠近使用者、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就可以直接在第一線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他們真的需要的產品。

 

問:創業過程中印象深刻的瓶頸?如何克服?

 

對我們來說,尤其是醫療新創,最大的瓶頸應該就是資金。為了讓一個產品能往後繼續發展,資金是很大的需求,這對許多新創公司也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尤其在團隊組成初期,我們曾經獲得投資機會,經過半年的投資評估已到最後階段,卻因為投資公司的政策改變。當時團隊面臨到的除了精神上的打擊,還有現實面的資金斷層。在很拮据的情況下,需要想辦法來補上資金缺口。除了創辦人自掏腰包維持團隊,也積極申請政府計畫。搭配政府這幾年對新創公司的補助政策,我們努力申請不同的計畫、運用各種資源來度過這個空窗期,用最小的營運方式維持團隊的發展。

 

另外,團隊成員具有多年醫材產品開發與研發製造經驗,並擁有微小精密製程技術以及專利機構設計,同時具備美國的 FDA 和 tFDA 的取證經驗,我們也積極地向創投募集資金。目前已獲得華陽創投集團旗下加速器 STARTUP101 的指導,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展會,致力成為全球拋棄式內視鏡的先驅,不斷推廣更好的創新醫療至全世界。

 

問:與 STARTUP101 合作時,獲得的益處?

 

作為一個學研團隊,我們的狀況可能和一般新創團隊不太一樣。我們要怎麼從學研團隊,認知到股權架構、財務預測、怎麼算估值、組織架構、跟投資人對話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從學校做專利或技術轉移等。我們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 STARTUP101,他們對於新創的掌握度很高,也了解到我們的需求,後續就談成了一個輔導計畫,幫助我們怎麼去理解、組織整個概念。

 

STARTUP101 給予我們最大的幫助是有一個專屬的窗口,可以為我們提供量身定做的建議。事實上,我們也有與其他上市櫃公司及加速器洽談過許多次,相比其他加速器,我們認為 STARTUP101 最大的不同是能給予更加深入的輔導與建議。更特別的是,他們並不是直接給你一個架構,讓你去硬吞,反而更像是陪伴我們成長——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協助。比如說,目前我需要的是怎麼跟投資人對話,等到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則需要針對組織架構或是股權的協助。對我們來說,這樣一個對不同階段需求客製化的窗口,幫助是最大的。

 

早期我們接觸到的加速器偏向採用制式的課程或是單點輔導的方式提供協助,或是向投資人做制式化曝光。對我們來說,這更像是參與了一個過程,卻不一定能實質得到一些成果。這可能與我們的經歷有關,因為我們對於新創的路程都已經有一定的概念,但卻非常缺乏真正面對投資人的細節及經驗,因此也需要更精準的建議與輔導。

 

另外,有時候單點加入一個平台,可能會讓我們有接觸到某一些投資人的機會,但是對於想精準地找到適合我們的投資人,並符合後續發展策略方向的話,這也是 STARTUP101 能為我們帶來的益處之一。他們本身有豐富的投資人資源,能為我們提供最適合的投資人。舉例來說,我們之前曾經參加過 STARTUP101 舉辦的 Weekly Pitch。以往我們參與過的 Weekly Pitch,通常是將屬性、類別相同的新創分為一組,也時常看到重複的投資人。STARTUP101 舉辦的則不同,我們遇到的是真正有能力評估醫療或生技相關新創的投資人,他能夠立即問出一些產業相關的問題。甚至在最後,STARTUP101 也會安排一個環節,能讓我們自由地和投資人互動。所以對團隊來說,我們不會只是今天來募資簡報完,就離開了,而是會後還能繼續有更多的互動。這樣的調整與設計是很貼心的,也是真的對新創團隊很有幫助的。

 


( 圖左:STARTUP101 執行長呂緗柔,圖中、右:安德斯醫學科技創辦人 / 安德斯 提供)

問:作為創業路上的一員,給其他創業新鮮人的一些建議?

 

在選擇加速器或平台時,我們覺得「深入」對於一個新創團隊是很重要的。每個團隊的需求不同,如果能找到關鍵需求去做深入輔導,會有更大的效益。

 

當然,這也會因為新創的背景經歷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我們先前提到的,我們需要的是各個階段的精準輔導。然而,對於部分剛起步的創業者而言,他們可能會認為直接一對一太有壓力,所以會選擇先去參加課程及媒合會,了解一下整個進程、情境。等到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的就會是更精準的內容。


另外,我們認為早期團隊對於經營權或股權設計的部分非常重要,這也是 STARTUP101 有特別提醒我們的部分。早期沒有把架構做好,一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沒有關係,但其實後續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比如說,要開放多少股權給投資,或是要預留團隊的技術股權,這些無形的投入成本,我們都必須要記錄,而不是說投多少就是多少股權。

/

採訪:黃郁萱 Yvonne

撰文:邱子芸 Melody

/

 

STARTUP101 是臺灣新創募資媒合最快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101 臉書IG、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3-09-25
產業趨勢˙創投動向˙創業資源 2022-05-31
綠色科技聯盟串聯新創及產業領先者,再創綠色轉型新商機

台北市電腦公會、華陽創投、台北創新實驗室、數位時代及聯經數位共同發起的「綠色科技新創聯盟」26日舉行成立大會;聯盟未來將透過領域垂直整合、企業參與新創(CSE)、海外資源締結等方式,成為國際重要綠能響應及應用先驅,扮演成熟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發起單位多屬業界的佼佼者,在各自專業領域各擅其長;台北市電腦公會擁有眾多大型ICT企業會員,長期舉辦科技展會,擁有綿密的聯誼性組織資源;聯經數位挾其加速器及媒體資源,搭起與產業共創及合作的橋梁;數位時代多年深耕及培力新創,將扮演聯盟形象及相關重點訊息傳遞的操盤手;華陽創投透過資金及巿場資源,為新創找到營運活水;台北新創實驗室累積多年扶植新創能量,將是新創產業成長發展最信賴的推手。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極端氣候,持續衝擊著我們的住居環境,企業淨零碳排行動策略的腳步也日趨急迫,各類型產業紛紛出現綠色轉型需求。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品零組件的輸出扮演重要供應鏈的地位,面對淨零碳排與環境永續的時代潮流,「沒有ESG,就沒有訂單!」對於具有創新及新興技術的新創公司來說,正是全新加速進場的契機。新創公司可藉由自身的技術能力及專業,協助企業達成綠色轉型,這也成為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成立的宗旨之一,在新創與企業間建立互惠共好的緊密連結,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是我國第一個完全以新創公司為主體的聯盟,也是一個以綠色新創需求發展為出發點而凝聚的平台。聯盟發起二個月內,已收到超過60家綠色科技相關新創公司申請入盟,會員專業領域範圍涵蓋節能儲能、能源管理、廢水與廢棄物處理、物流運籌、區塊鏈與數據科學、物聯網與AIoT等技術,為聯盟累積出雄厚的資本,透過後續搭橋連結,發揮1+1大於二的創新賦能實力,能更有效率地為國內綠色轉型貢獻最大心力。

 

聯盟除有一般新創會員,各領域佼佼者如安永會計事務所、活水影響力投資、aws startups、Mosaic Venture Lab、仙人掌創業服務、智坊創客、歐司瑪再生能源科技、許杏宜律師、張嘉予律師、廖維達律師等都將成為聯盟的資源連結者(Linker),扮演聯盟最大的後盾及支持者,帶領聯盟成長茁壯。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在成立大會中選出友達宇沛永續科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孝忠出任首屆會長,昊博國際執行長張亞菁、易象創意執行長袁易出任副會長。會長李孝忠指出,聯盟短期目標在加強綠色新創解決方案之間的整合,集中戰力發揮1+1大於2功效;協助綠色新創與需求企業間的合作,成為大型企業的生態系夥伴是中期發展的目標,最終目標要讓國內綠色產業生態系完成垂直整合,在新創及企業綠色轉型兩端創造雙贏,讓台灣成為國際綠色科技領域重要的推動與參與者。

 

歐司瑪能源科技總經理陳文熙是綠色科技新創聯盟重要的資源連結者,陳文熙指出,綠色科技新創聯盟主要目的是號召台灣所有與ESG 及綠色科技相關的新創團隊加入,讓聯盟能成為產業通往2050淨零碳排放路徑的主要通道,加速國內產業及環境的正向改變。歐司瑪做為台灣唯一一家可將多元廢棄物轉化為純綠電的再生能源科技公司,當仁不讓,為國家綠能貢獻一己之力。

 

陳文熙指出,歐司瑪創新團隊致力於熱裂解技術之研發與創新,將難以分解與高汙染的廢輪胎、廢橡膠、廢塑料、廢機油等無機廢棄物,以特殊專利技術轉化為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等級的綠色航空用油,直接用於發電機,產生純綠電力,與新創團隊一起解決台灣再生能源問題。

 

陳文熙指出,國內綠能發電包括風力發電為太陽能發電,其中風力發電非人為可控制,常因自然環境變動,造成能源輸出量不穩定,除此之外,設廠土地取得困難,也是風力發電的一大難題;此外太陽能發電受到雲層、天候之影響,電力不穩,太陽能板設置場域不易取得,兩者充滿潛在危機。

 

歐司瑪再生能源科技發電最大的優勢是不受天候影響,將生產事業源源不絕的垃圾原料,透過自動化的生產流程,讓綠電能24小時全年無休地產出。值得一提的是,歐司瑪的熱裂解設備,大多使用不鏽鋼為材料,使用年限長,易於再利用,不會造成二次汙染。

 

為壯大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的影響力,聯盟廣邀8年以下的新創團隊,包括創能、儲能、節能、護能、AIoT等業者,或專長進行綠色科技整合,以及擅以科技解決綠色相關議題的新創公司或個人加入聯盟的行列,獲得產業相關商情、參與聯盟舉辦的相關主題或交流活動、法律及雲端技術相關諮詢、資源鏈結及媒體宣傳機會等各項會務。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2-05-31
產業趨勢 2022-05-23
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你適合哪一種?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的支付習慣逐漸朝行動支付發展。金管會統計以 2020 年到 2021 年 9 月止,分析國人在綁定信用卡以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資料,表示民眾的支付習慣正在逐漸改變:使用行動支付付款的比例已越來越高,且成為日常生活趨

 

同時今年 Visa 最新「消費者支付態度調查 3.0」報告顯示,「感應支付」在台灣和香港最受消費者喜愛 —— 在台灣有 51% 消費者表示喜愛使用,包含感應式卡片及感應式行動支付,Visa 預期此趨勢將持續成長。

當數位支付逐漸成為主流,市面上的數位支付類型百百種 —— 行動支付、手機支付、感應支付、掃碼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電子票證、電子錢包⋯⋯,你都明白之間的差異了嗎?這些數位支付的定義為何?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數位支付方式?以及還有哪些數位支付方式等著您開啟使用呢?

以下將逐一介紹各式數位支付的定義,及對應提供服務的平台業者,以帶您快速瞭解數位支付市場現況與未來趨勢

數位支付簡介 

ㄧ、行動支付

任何透過「手機付款」的行為,都可被稱作行動支付。

 

行動支付是一種「無卡支付」的概念,而無卡支付最常用的載體便是智慧型手機,因此行動支付又稱作手機支付,兩者概念相同!行動支付的應用起源自 Google 電子錢包—— Google Play 商店的服務之一,讓使用者能透過手機直接購買應用程式。

 

接下來將介紹行動支付的概念下,有哪些主要的支付工具!

  • 感應式手機信用卡

讓手機成為感應式信用卡 —— 兩支手機碰一下就能交易!

 

以往商家若想讓提供刷卡的付費方式,需向收單銀行申請刷卡機。而「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出現,便是透過 NF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讓兩個電子裝置彼此接觸後,進行無線傳輸。因此手機也能成為刷卡機!兩台手機輕碰一下,便能完成收付款!對微型商家而言,「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出現不僅能讓其省下安裝刷卡機的成本,移動性也很高,適合有高度移動收款需求的行業!

目前感應式手機信用卡以「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為國際三大主流。

 

  • 掃碼支付

透過行動裝置照相功能,掃描店家出示 QRcode,即可支付!

 

「掃碼支付」為透過有支援照相功能的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消費者掃描商家出示的 QRcode、Barcode 等,即可進行付費交易。相較於「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支付方式,掃碼支付不限綁定信用卡,也可綁定銀行帳戶、應用程式的餘額帳戶,同時不受限智慧型手機機種,因此商家也不需要有 NFC 設備,就能提供支付服務。低廉的建置成本因而讓「掃碼支付」受到小型商家的青睞。

目前常見的掃碼支付業者包含「LINE Pay」、「街口支付」、「台灣 Pay」、「歐付寶」等等。

 

二、電子支付

使用者的帳戶間若能自由轉帳,此家業者即屬於電子支付業!

 

電子支付是行動支付的其中一種付款方式,然而目前台灣的電子支付,並不包含感應式支付,因此不等於行動支付!而電子支付最大的特色,是擁有「轉帳」和「儲值」功能,且經營單位須向主管機關申請到「電子支付牌照」,才能推出「金流處理」業務 —— 包括轉帳(使用者間的資金移轉)、儲值(使用者支付現金,轉換成帳戶餘額)。

 

在台灣,目前專營電子支付並擁有牌照的單位僅有六家,為「橘子支付」、「國際連」、「歐付寶」、「智付寶」、「ezPay」與「街口支付」。

三、 第三方支付

透過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人,代收、代付金流!

 

「第三方支付」為代收代付金流服務,讓賣家不需在銀行開「公司戶」即可收款!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是提供擔保服務的中介機構 —— 暫時保管買家的錢,等買家確定拿到商品後,才會將錢匯至賣家的帳戶中,透過此方式確保交易安全進行

 

在此補充介紹第三方支付的收益流!主要可分為兩種:ㄧ、手續費(如:全球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 Paypal,收取交易金額 2-4% 的手續費)二、利用大量平台資金,生利息(如:中國阿里巴巴整合支付寶、餘額寶等服務,便是希望利用生態鏈的方式,讓用戶把錢留在平台內)。

 

目前台灣有六千多家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較著名的包括「PayPal」、「LINE Pay」、「PChomePay支付連」、「Pi 拍錢包」、「PX Pay」、「icash Pay」等等。

四、電子票證

一張卡片,有小額儲值功能,透過靠近讀卡裝置感應支付!

 

「電子票證」為可以反覆儲值、支付的實體卡片,只要靠近對應的讀卡裝置,就能在感應後完成付款作業。然而電子票證並不等於儲值卡!單就將錢預先存入卡片、並在日後購買時進行扣款這點而言,兩者的概念相似。但是以「可使用的管道」而言,兩者間存在巨大差異 —— 儲值卡使用管道單一,電子票證則具備多管道用途

 

因儲值卡的發行商多為單一企業,購買後僅可使用於「特定」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並不能支付購買其他家的商品。而電子票證則可使用於「多家」企業、場所,如同《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指出的電子票證定義所述:「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儲存金錢價值,並含有資料儲存或計算功能之晶片、卡片、憑證或其他形式之債據,作為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工具。」

 

現行的電子票證陸續被整合進入電子支付的範疇,如:悠遊卡(與「悠遊付」整合)、一卡通( 與「LINE Pay Money」合作)、icash(與「icash Pay」整合)、Happy cash(與「Happy Go Pay」整合)。

五、電子錢包

將錢包裡的各種卡片數位化、裝進手機裡,即獲得「電子錢包」!

 

電子錢包又稱作數位錢包,泛指能綁定信用卡、金融卡、銀行帳戶、電子票證的手機平台或是 app。在支付時只需點開手機平台、選擇想使用的信用卡,接著透過 NFC 感應或條碼掃描,即能完成付款。使用電子錢包的好處,除了讓使用者出門不需攜帶實體錢包、提供了便利性與安全性外,同時也具備「記帳本」的功能 —— 每一筆交易紀錄都能及時保存於平台中,讓使用者查帳更為便利。

 

常見的電子錢包含:「 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台灣Pay」、「LINE Pay」、「街口支付」、「PayPal」、「Pi 拍錢包」等等。

行動支付未來趨勢 —— 給業者的話

隨著行動支付產業漸趨成熟,相關法規也持續放寬。因此在科技技術不斷精進的時代下,未來的行動支付產業中,極可能出現「大一統」現象 —— 使用者只需使用單一業者的服務,即能穿梭於網路店家、實體攤販、個人帳戶及交通運輸等各種消費情境!

 

如 2021 年《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於台灣正式完成修法上路,其中最大的特色為「不同電支品牌之間,可以相互轉帳、支付」,此能促進業者相互合作、朝一統方向發展。全家超商跟全聯福利中心就於去年年底,宣布雙方將「通路共享」,此即為「跨品牌支付」的例子:雙方的支付工具,可以在彼此的通路互通支付 —— 拿著全家的支付工具,到全聯也能刷,反之亦然。全家與全聯決定以開放合作,取代過去的封閉競爭,看到的其中一項好處便是可以省去金流串接成本,並且擴大彼此支付通路,不僅讓店家節省成本,同時能滿足用戶多元場景的需求

 

然而目前行動支付的發展階段,仍屬業者間互相競爭的過渡期,主要原因與跟各業者的商業考量有關 —— 會擔心多年來經營的通路,一次開放給其他競爭對手使用,能否為自身品牌加分。

行動支付未來趨勢 —— 給消費者的話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生活中感受到行動支付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從早餐店、夜市、超商、到百貨公司,隨處可見各種不同的支付方式;或是到國外旅遊時,不需再苦於無當地銀行帳戶或貨幣,一支手機、一組帳號就能在不同國家消費及轉帳 ——

行動支付的趨勢為業者帶來更多元的規模經濟可能性,也為消費者帶來更便利的生活選擇。

然而面對數位化的生活轉變,也必須小心資料安全及相關風險,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及收款方式。相信不論業者或個人,在行動支付的趨勢下,都能享有更多可能性。

 

參考文章:

電子錢包、電子票證是什麼概念?行動支付電子支付是什麼?全支付工具超白話解析

行動支付是什麼?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手機錢包...名詞百百種,你需要哪一種?

疫情翻轉支付習慣 Visa點出2022五大趨勢

全聯「全支付」獲營業執照,第2季前開業 「全全合作」電支互通,PX Pay升級也可嗶進全家

後疫情時代數位支付成日常,一次看懂未來趨勢!

電子支付市場的新變革 – 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2-05-23
更多創業與新創資訊
新創不可不知的大小事!STARTUP101 提供最關鍵的資金助力。了解最新法規、新創資金政策、提供多元出場管道、協助進軍國際市場,給予新創事業全方位協助。
產業趨勢˙創投動向 2022-05-06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正式成軍,號召會員共築美好綠色未來

綠色新創也有國家隊」,由台北電腦公會聯經數位數位時代華陽創投台北創新實驗室聯合發起的「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正式成軍,號召臺灣所有與 ESG、綠色科技相關的新創團隊加入,期透過運作機制,讓聯盟成為新創與產業之間,進行重要需求溝通及合作時的綠色通道,加速國內產業及環境的正向改變,冀在更後面的未來也能在國際綠色解決方案提供方的角色中佔據一席之地。

 

全球節能減碳議題甚囂塵上,相關解決方案成為巿場剛需。國發會亦於三月底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預估從企業到社會將面臨30年來一波大翻轉,故企業的淨零碳排行動策略也愈見急迫。臺灣作為高科技製造業核心搖籃,在「不做ESG,就沒有訂單」的前提之下,或許恰好為專注於此領域的新創帶來一波綠色商機。

 

「今日數位、明日減碳」已經從口號逐漸落實到大眾的生活之中,甚至是工業或商業場域,因此臺灣必須加快淨零行動的速度,更積極地推動產業能源轉型。國內其實有不少將題目鎖定在綠能發電、低碳製程數據模擬平台、碳足跡計算、或應用AI IOT達能源檢測及廢棄物處理上的新創,都在蓄勢等待一波好的出場契機。然新創規模不夠大、技術缺乏商轉落地經驗,是比較需要克服的問題,故期盼能藉由聯盟協助匯聚創新能量,並成為所有綠色科技新創的show room。

 

聯盟成立階段目標有三。一、加強綠色新創解決方案之間的整併與合作、集中戰力發揮 1+1 大於 2 功能;二、協助綠色新創與需求企業間的合作、成為大型綠能企業的生態系夥伴。三、催熟國內綠色產業生態系完成垂直整合,讓臺灣成為國際重要綠能解決方案應用者及輸出者。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會員以成立8年以下的新創團隊為主體,舉凡與創能、儲能、節能、護能、AIIOT等任何與綠色科技相關者,皆可申請加入。聯盟初期資源包含法律諮詢、雲端技術諮詢、產業商情、主題交流活動、不定期輔導訓練課程、資源連結、展會展示機會、宣傳曝光等。因應聯盟成立首年,將不收取年費。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發起單位各擅其長,台北市電腦公會擁有眾多大型ICT企業會員、科技展會及聯誼性組織資源;聯經數位挾其加速器及媒體資源、搭起與產業共創及合作的橋樑;數位時代多年深耕及培力新創、將扮演聯盟形象及相關重點訊息傳遞的操盤手;華陽創投透過資金及巿場資源、為新創找到營運活水;而台北新創實驗室累積多年扶植新創能量,將是新創最好的陪跑者。歡迎有興趣的新創馬上加入我們,一同為環境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

線上報名,加入綠色創新聯盟:https://seminars.tca.org.tw/D10o03240.aspx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2-05-06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2022-02-24
數位轉型不轉不行!從各產業轉型方向及關鍵,帶你看到企業未來

許多有先見的領導者在過去十年間已默默開始進行企業數位轉型,大家都知道未來的世界只可能不斷往數位的方向前進,因此這可以說已經是一個不新的議題了,然而為什麼最近對於數位轉型的討論及論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呢?主要是因為近兩年疫情的影響,遠距離的生活模式使數位轉型的急迫性更是顯而易見,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指出:83% 的受訪公司表示疫情加速了企業的數位轉型計畫,國際知名研調機構 IDC 亦預測 2022~2024 年直接投資於數位轉型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 16.5%, 在 2022 年全球經濟將有超過二分之一的比重會建立在數位化的基礎上。

 

究竟什麼是數位轉型呢?目前並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綜合各大機構說法,數位轉型其實就是在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期望發生變化的推動下,使用數位技術創新,藉由新技術、人才和流程改善業務運營和滿足客戶需求,以帶來新的收入來源、提高利潤及競爭力和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延伸閱讀:數位轉型是什麼 ? 變動中抓住翻身的關鍵機會

 

 

數位科技應用三階段

 

企業在數位科技應用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驟便是數位化,簡單來說便是將紙本資料轉成電腦資料,而在這一階段,要整理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紙本資料,同時間還要改變人長期以來的工作思維與習慣,因此在這一階段,來自外界的協助非常重要,專業的團隊能讓這段過程事半功倍,並節省大量時間。

 

在完成紙本資料數位化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利用這批數位資料做應用,採用互連、統計、分析、視覺化、跨資料結合等數位工具,改善既有的商業活動,如強化顧客體驗、提升服務品質、確保資料安全等,進一步地加強營運效率和公司體質。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還停留在此一數位優化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便是大家常提及的數位轉型,數位轉型的重點是企業要能夠運用數位科技驅動企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新產品或跨入新市場,不再僅是將既有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創造出新東西,而創造出新東西的方式通常有二種,可以是公司從原先做實體商品發展出數位類型的商品,也可以是販售公司在進行三階段數位科技應用過程的服務,將過去的經驗化成商品協助其他企業進行轉型。(延伸閱讀:Google《2021 企業數位轉型關鍵報告》

 

 

數位轉型要素

 

1. 高層或領導人的支持

在進行數位轉型時,管理層常要面對短期營收與長期生存的抉擇,若是不轉型維持現有商業模式,可能近五年內公司仍將持續有穩定營收,但是五年後,便可能被市場拋棄;若是決定進行數位轉型,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無論是時間、人力或是資金,公司將會需要面對來自股東、員工適應期等的壓力及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而若是公司決策者無法下轉型與否決定,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員工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對於數位轉型將是一大傷害,但若決策者十分堅定轉型立場,並且投注資源親身參與,一般而言,員工便會明顯感受到公司對於數位轉型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轉型成功率、降低轉換的陣痛期。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2. 確定轉型目標

轉型目標的設定也為一大關鍵要素,現在大多數企業皆表示要進行數位轉型,但卻有一部份企業不知道轉型的目標到底在哪裡,盲目地引進數位工具,反而會造成舊工作思維和新工具之間的衝突,進而導致公司運作陷入混亂。

企業決策者應於數位轉型正式開始前便先決定公司轉型的目標為何?是創造什麼類型的商業模式、發展出哪類型的新產品、又或是全面無紙化、數位化等,應與員工溝通清楚對於轉型後的理想目標或樣子,並依據目標規劃出合適的步驟,員工方能有所依從。

 

3. 組織文化變革

數位轉型的核心並不是科技的轉型而是人的轉型,客戶的需求決定了發展方向,外部戰略夥伴提供轉型整合能量,內部員工提供經驗並採取創新心態接受新挑戰,跨部門之間的合作確保數轉方向正確,而數位工具只是一項協助執行的方法。

由於大多數員工日常便是完成指派的工作,因此較難察覺公司長期的危機,只是認為公司目前並沒有問題,因此常會對於高層要執行長期策略時必須改變工作日常的狀況產生反彈心態,在這時要如何讓員工了解公司策略便是關鍵點,公司應培養員工能夠進行水平且垂直的無摩擦溝通跨部門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還有以客戶為中心發展的設計思維,讓員工並非被迫、而是了解原因後真心願意與公司一起進步轉型。

 

 

服務業的數位轉型

 

服務業的數位轉型大概是在 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和勤業提出「數轉驅動力為策略而非技術」開始發展的,而在 2019 年受 Covid-19 疫情影響,因應消費習慣的改變,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在各產業皆有超過半數的業者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於數位轉型的投資,為顧客創造全新的數位體驗感受。

 

零售消費業,可以觀察到近兩年使用非實體平台消費的消費者急速增加,去年年中掛牌的台灣新創之光 91APP 也可以反映此一趨勢,該品牌協助零售品牌打造 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整合,串接實體與非實體商店的數據及客源為重點,凸顯未來消費零售業在應用數位科技的方向,將會落在平台及實體店面的整合、使用 AR 技術提升消費者體驗、運用數據分析精準行銷、維護平台安全等。

 

而對於本身已有使用電腦系統的金融業而言,其數轉程度相較於其他服務業較高,近期從先前將資料存放電腦的被動式管理改為主動式的利用雲端平台系統進行金融服務,然而金融業因法規受限多、銀行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未來要如何在網銀市場占到一席之地、面對企業客戶應如何串聯多系統、新型態貨幣交易或整合、金融科技創新等議題,皆為金融業未來面對數位轉型時的一大重點。

 

另消費者對於醫療保健要求更好的時間、空間彈性及預防式醫療的需求增加,然目前醫療保健業由於法規等問題,數轉程度仍較低。未來趨勢為將醫療院所及健身房等串聯,創造單一健康管理平台(EHR),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增加就醫彈性,或是發展穿戴式醫療設備等。

 

受疫情影響,旅遊飯店業在這兩年間面臨了極大的起伏,從疫情爆發時整個行業的急速衰退,到現在較預期強勁的復甦速度,皆在考驗著旅遊飯店業的韌性,也因為復甦速度遠勝於預期,去年因疫情裁減的人力無法及時補足,且基於健康衛生的因素,過去旅遊飯店業以人的服務為中心的模式被迫進行改變,而今各家業者應致力推動自動化系統,除使用 AI/AR 系統推動智慧旅遊,也可與資訊及電子商務平台等合作,利用數位科技創造流暢顧客體驗。

 

與旅遊飯店業呈現相反狀況的便是物流業了,在疫情爆發以來,物流業的運送量劇增,目前正以 8.8% 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大幅增加的需求使物流人工紙本運作不再可行,為解決延遲危機,其數位轉型重點著重在利用雲端智能系統控制物流作業,並藉由數據分析系統預測需求,使失控的物流危機得到解決。

(延伸閱讀:服務業4.0時代如何提昇生產力:向新加坡取經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

 

相較於服務業的數位轉型,製造業開始數轉的時間點又更早了,自從 2011 年德國推行工業 4.0 後,數位轉型這個概念便慢慢地進入到製造業中,而 2018 年的中美貿易戰是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第一個加速點,當時的保護主義增加製造業自各國設廠的困難,業者不得不開始找尋新的方式發展, 而同樣的疫情也為製造業的轉型添了一把柴火,配合居家辦公,許多訪廠的出差必須取消,監控各地的廠房變的愈加困難。

 

Dimensional Research 產製的 2021 製造業報告中,有 91% 的領導者提及在過去一年增加了在數轉的投資,並有 95% 的人認為數轉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具有必要性;而根據 Deloitte 與 MAPI 的調查也顯示,有 86% 的人認為,智慧工廠將在 5 年內成為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

 

食品製造業在此次疫情前雖已採用自動化設備,但缺乏共享數據及遠端操作的智能整合設備和數據分析系統,在數位轉型的路上,若能使用數據預測系統,將能大大提高提高供應鏈面對外來環境變動的敏捷性。

 

化工製造業,供應鏈及勞動力問題加速數轉,已有化工廠進入擴大規模試驗的階段,已進行數位轉型和尚未開始的企業間的落差將會擴大。產業主要數位轉型方向為,運用預測分析系統進行機台維護及預測需求減少成本、以感測器及數位雙生實施遠端監控、利用人工智慧及自動化更廣泛及快速地進行研發,藉由自動化預測及監控系統達到更高的韌性。

 

紡織業也是數位轉型有感的產業之一,受勞動力成本提高、客製化少量製作的趨勢,數位轉型的進程幾乎可說是決定了此產業各企業的生存之爭,而在疫情中也顯示,比起數位程度較低的企業,數位程度較高的企業能有效降低損害,紡織業過去常被認為是許多地方的夕陽產業,然而若是能夠藉由數位轉型,整合硬軟體及上下游系統提高生產效率,或是利用電腦控制物料搬運系統節省成本,該企業持續生存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延伸閱讀:《數位升級篇》 整合與共融 數位化再創新 企業彎道超車好機會

 

 

總結

 

那數位轉型到底有沒有它的必要性呢?大多數人應都會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轉型確實不是立竿見影的行動,但卻是不得不做的策略,為的是追求企業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是企業拓展新的商業機會很好的調整,若是你不前進,當他家公司轉型成功時,客戶便會一瞬間的流失大半,終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

 

數位轉型是一個隨時在進行調整修正的動態進程,並沒有任何通用版或是速效的數位轉型策略存在,甚至很難量化投入之後的回報,在轉型時也會面臨陣痛期,但要想在時代的演進中,搶進數位轉型的浪潮成為未來企業,唯有投入資源、堅定內心、耐心等待,以客戶為核心確認最終目標,循序漸進帶領企業轉變商業模式、再造企業價值與重塑競爭優勢,方能實現企業永續經營。

 

 

 

參考資料:

數位轉型的定義、案例、與企業轉型策略部署

數位轉型是什麼? 3階段帶你認識「數位轉型」

認識數位轉型

Mckinsey研究:提升數位轉型成功機率的21項秘密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2-02-24
產業趨勢 2022-02-15
COP26 將為氣候變遷帶來什麼改變?從 COP26 看再生能源市場

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次締約方會議」(COP26),於 2021 年底舉辦,聚集了近 200 個國家代表,共同商討改善氣候變遷議題,並首次檢討巴黎協定成效,更被時代雜誌喻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而這場會議確立了煤炭時代即將步入尾聲,帶動了全球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

 

COP26 簡介

 

2021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2 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會議討論了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COP26 即為第 26 屆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氣候會議,更為目前聯合國之下唯一的國際性氣候會議,擔任近幾年氣候變遷議題重要推手。

 

COP26 出席會議者包含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然而,亦有些大國領導人並未出席,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卻未出席。

 

COP26 部分與會領導人

圖片來源:IFIMES

 

 

COP26 重要性

 

自 1995 年第一屆締約國會議至今已經舉辦過 26 屆會議,其中又有 4 屆特別重要,分別是簽訂京都議定書的第 3 屆、成立綠色氣候基金的第 16 屆、簽訂巴黎協定的第 21 屆,而第四個則為原定 2020 年舉辦,但因疫情影響延期至 2021 年舉辦的 COP26。

 

COP26 重要性有二:第一、COP26 將首次檢討巴黎協定的成效,2015 年有超過 190 位國家領導人在 COP21 簽訂《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把地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並協議每隔 5 年評估減排進展,而 COP26 便是第一個檢討《巴黎協定》的全球氣候峰會;第二、COP26 也是美國前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後,美國重回參加的首個締約方會議,美國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碳排國,其對於氣候變的重視程度對此次會議的決議至關重要。

 

 

COP26 目標及成果

 

會前,COP26 官網列出會議 4 大目標:

  1. 本世紀中葉達成全球淨零排放,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 1.5 度。
  2. 調整計畫以保護社區和自然棲息地,尤其透過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以及建造防禦、預警系統與彈性基礎建設和農業,避免失去家園、牲畜和生命。
  3. 每年為貧窮國家籌集 1,000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
  4. 確定巴黎協定規則手冊(Paris Rulebook,指巴黎協定上路後的執行指導細則),加速氣候行動。

 

而 COP26 會議實際成果如下:

  1. 淨零碳排放成為普遍共識,美、加、澳、英、歐、日、韓等國家承諾 2050 年實現零碳排放,中國、俄羅斯等國則承諾 2060 年達成目標,印度雖預計達成時間晚於其他國,落在 2070 年,但也做出承諾。
  2. 為首次在 COP 正文中出現減少煤炭的呼籲,將「逐步淘汰」改為「逐步取消」對煤炭和化石燃料補助,20 多國同意 2022 年底停止向全球為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能源部門提供新的公共投資。
  3. 巴黎協定第六條定案,確立碳權市場交易機制
  4. 美、英、加、德、日、澳承諾增加氣候融資金額。
  5. 簽署格拉斯哥森林與土地利用領袖宣言,巴西、印尼、剛果等森林大國承諾 2030 年前終止森林濫伐。
  6. 簽署全球甲烷承諾,目標 2030 年甲烷排放量較 2020 年減少 30%,然中、俄、印度、伊朗並未簽署。

 

 

因應 COP26 淨零碳排而加速發展的再生能源

 

在 COP26 會議中,世界展現脫碳的決心較先前更為強烈,已有 40 多個國家做出承諾到 2050 年前逐步淘汰煤炭,意味著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為達淨零碳排的目標,便需投入更多資源在再生能源,把全球能源系統從依賴化石燃料轉變為清潔技術主導的能源系統,由風能和太陽能主導能源結構。

 

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前兩名的中國、美國,亦展現決心、投注資源在再生能源的發展。美國能源部於 2021 年 9 月發布再生能源目標的相關研究,預期在 2050 年前將太陽能發電占比提升至 45%;而中國則是提出在 2030 年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兩者的裝載容量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的目標,並強化相關補助政策,將 2022 年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補助資金預算提至 38.7 億人民幣。

 

傳統能源的轉型,以及潔淨能源的發展,再一次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課題,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估計,若全球於 2050 年達成碳中和,能源轉型所需投資規模將高達 120 兆美元,而 COP26 會議中,掌控著 130 萬億美元資產的 450 家金融機構亦聲明將支持清潔技術和能源轉型,可見未來關於潔淨能源的商機將會持續擴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再生能源發電量在 2020 年成長 45%;其中,風力發電量翻升一倍,太陽能發電量更比疫情前成長近 50%。而由於中國、歐洲及美國等地再生能源擴展速度皆比預期快,國際能源總署對未來數年再生能源成長預測上調約 25%

 


去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容量達 280GW

圖片來源:Renewable Energy Market Update 2021

 

 

 

台灣太陽能發展概況

 

據統計,臺灣的電力逾 80% 來自火力發電,煤炭進口量是全球前五大,且 2020 年臺灣碳排量在全球排名第 21 位,人均碳排量則是全球第 20 名。

 

根據經濟部擬定的能源轉型計畫,期望能在 2025 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 的政策目標。考量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台灣中南部的日照時數每年可高達 2,000 小時,太陽能的發展將會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關鍵。為此,行政院推出「太陽光電 2 年計畫」,在公有設施的屋頂、閒置土地裝置光電設備,預計在 2025 年達成 20GW 的設置目標。

 

因應全球綠能趨勢以及響應政策,台灣知名創投華陽創投集團,提前部署太陽能市場,與綠能營運商「微電能源」合作,現正募集台灣第一檔 ESG 綠電創投基金,投資人可間接持有已與台電併聯發電的太陽能電廠,比起直接持有太陽能面板資產,投資人可以獲得較佳且穩定的投資報酬率!

 

COP26 確立了煤炭時代即將步入尾聲,再生能源的發展迫在眉睫,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目前台灣綠能市場已具備規模發展的條件,華陽創投希望透過綠色資產管理,支持綠能發展,促進更多企業、民眾加入,將資金投入到對社會、環境有利的產業,加速世界邁向淨零碳排。

 

 

 

相關連結:

華陽創投攜手微電能源,促太陽能 SPV 投資

COP26 官方網站

COP26:氣候變化、淨零排放目標和達到目標的七條路

聯合國氣候大會落幕,結果如何?減碳協議是成功還是失敗?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2022-02-15
觀點評估˙產業趨勢 2021-10-27
【 東南亞創業專欄 】東南亞教育科技前瞻與趨勢

全球在疫情尚未乎舒緩的現在,各國的學生們在學習模式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透過線上軟體或平台,不用到教室也能學習知識,而遠距教學與教育科技也因疫情的影響變成全球趨勢之一。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調查,東南亞各政府在2020年後大力推動教育科技與新創相關政策與補助,同時也讓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銷售額與使用量有顯著的增加,直至2027年,ASEAN的數位教育與遠距教學市場估值初步估計將會來到368.79億美元。

  事實上COVID-19疫情爆發前,國際市場許多人仍對於遠距教學未抱持太大的信心。例如聯合國的研究中(United Nations research)顯示,東南亞目前擁有 7 億多的人口,其中 26% 屬於就學年齡組,這看似龐大的商機事實上處處充滿挑戰,例如東協其平均識字率僅有58%,且有不少地區其網路速度平均不及1M,加上智慧型裝置或是電腦設備其普及率並未超過70%,意旨整體環境與目標客群之弱勢,不論是在數位教育的基礎設施與目標客群所需配備之智慧設備非常不足。同時從市場面的反應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根據Google SEA 2019報告中顯示,東協地區針對教育科技的新創投資總額僅有 4.8 億美元,反觀其電商新創與企業投資額確高達3000億美元。

  同時檢視台灣教育新創環境,雖然教育科技新創產業在過去10年不斷推陳出新,並將硬體設備服務擴大至APP、雲端平台等,但整體發展與市場應用程度仍為緩慢,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點。第一,教育產業相較於其他產業更偏向社會公益性質,在產業化發展之下容易面臨賺錢與堅持理念的兩難,同時台灣的教育科技業整合度並不完整,如相關政府資源卻切分在教育部及經濟部身上,並有教育界不理解商業經營需求,與經濟部會不熟識教育產業模式與生態的情形。第二,政府設立預算多以硬體設備為主,軟體為輔,業者僅能設法與硬體廠商合作,可能錯失了開發新型軟體或是線上平台開發的機會,同時因為硬體的限制造成複製與擴充步驟難以快速拓展。第三,老師們既是使用者也是產品推廣者,然而部分老師習慣傳統授業方式,仍排斥使用新型態的教育工具,同時不少學校亦有發生難以操作的系統平台造成教師們更大負擔與反感,對於台灣既有教育新創來說是很大的困境。但若放眼東南亞市場,已有許多國家的政府與私人企業共同攜手發展,並積極整合拓展線上教學與教育科技的發展,這對於想發展教育新創的新創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市場選擇。

「正值爆發成長階段的市場」- 泰國

     根據Tracxn平台的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泰國共有74家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公司,同時根據香港貿發局調查,泰國人民預計於未來三年間在教育方面的開銷將會持續增加,舉凡工程學、商業管理、外籍語言等線上課程,不僅揭示泰國人民對於學習的熱情,也透露出當地終身學習的發展趨勢。因應線上學習所伴隨的工作準備, School Bright這間泰國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為老師們減少了90%以上的學校工作量,包含為每個學生建立完整的個人數據及文件分類歸檔,在300多所學校進行實測後,系統內整理了超過20萬名學生數據,成功讓學校管理系統化,也讓老師更能把時間專注在陪伴學生及與家長溝通上。Future Point Language Centre董事總經理Mekata提到,英語學習原是泰國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因為這是商業、教育和旅遊業的全球語言。然而隨著近年到訪泰國的中國旅客及企業越來越多,中文也成為英語之外的國際語言,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生活當中,終身學習是如此重要的一門課,如何打入泰國當地學校將會是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們的主要挑戰。

「顯著且資源豐沛的市場」- 新加坡及越南

  根據匯豐教育價值報告,73% 的新加坡父母在孩子上學前就計劃好孩子的教育,而 52% 的新加坡人甚至願意負債來資助孩子的教育,也許是華人社會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及其未來的成就在無形中變成了一種使命,新加坡政府也為了推動終身學習而做好準備,朝向智慧國家的願景前進。根據Digital 2020,在新加坡有高達95%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同時IoT裝置的使用率也隨之提高,手機的廣泛使用顯然為教育科技提供了一線商機。新加坡政府亦支持這樣的數位轉型趨勢,更成立了Lithan Academy,一個政府認可的數位技能學院,該平台不僅提供數位化學習給企業人才,達到工作結合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提供綜合工作學習學位,用以鼓勵各教育科技新創公司,目前已服務超過30,000名學習者和2000家企業。

越南的教育學習市場一直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潛力市場,根據Tracxn平台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目前在教育科技領域共有109家新創團隊企業。根據VnSpeedUp的數據顯示,越南的線上學習市場規模在2019年為2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在2019~ 2023年之間可達到20.2%。越南同時也是2019年全球線上學習增幅最大的市場之一(+44.3%),這些數據對新創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育科技(Edtech)新創投資在越南創投領域是屬於第三高的領域,僅次於電子商務(E-commerce)和金融科技(Fintech)。受到亞洲和東南亞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影響,包含經濟增長率、人口成長率及龐大的網路建設與逐漸穩定的線上通訊,越南的學習市場之所以較其他國家突出是由於其具備較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例如越南的Edmicro,為了解決現代學生學習力及專注力較低的狀況,該平台著重於個人化學習導向,適時調整學生能吸收的最大限度內容,並同時調整學習步調,依據每個學生的進步程度、領域偏好及學習熱情優化個人學習目標。Edmicro目前也致力開發學習生態系統「Onluyen.vn」,幫助學生能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同時根據平台上的心理適性測驗,其結果也會根據個人擅長及待加強的領域做推薦或是補強建議。如此高個性化平台每個月都幫助超過50萬名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同時補足欠缺之處。根據Statista數據庫的數據,到2023年底,越南的聯網設備普及率預計將提高到75%,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將縮小未來在越南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的挑戰與阻礙,並且大幅度提昇這塊市場的價值,吸引全球的投資人進駐投資。

「具巨大潛力但挑戰難度也高的市場」- 印尼

  印尼為世上人口總數第四多的國家,然而根據2020年《雅加達郵報》指出,其在教育科技上的發展潛力仍是個未知數,從人口基數與生育率來看似乎有著大量的潛力,但目前市場既有客戶與相關新創團隊卻屈指可數,因為該國家在數位教育上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只有34%的學生有硬體設備能進行線上學習,但這同時也是印尼教育科技市場切入市場的機會之一。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目前有6000萬的學生必須適應遠距教學的學習方式,看似是一場危機卻也是轉機,疫情顯然加速了印尼教育科技應用與市場的成長。以Zenius為例,該公司提供免費權限給1至12年級的學生們觀看超過80,000則不同科目的教育相關影片,更在今年初釋出由WhatsAPP提供的AI驅動程式「Automated Doubt-Solving」,此系統會推薦相關思考邏輯的影片或練習題來解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能將知識活用而非只知道解答。今年四月Zenius也和Gojek合作提供免費線上課程,目標客群為上百萬的Gojek使用者,特別是學生族群,未來也將有更多人受惠。

  上述為東南亞四國的教育科技市場分析,基本上受到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遠端服務,包含線上教育或是會議軟體等都有顯著的成長,而東南亞各國亦也跟上了這一波潮流,但其市場的資源與基礎建設等環境變數等,都是在進入前需要花點時間做點功課,不論是教育科技的新創團隊或是投資者都需更加全面檢視相關變數,包含該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電腦或手機網絡的普及率,抑或疫情延燒之下所衍伸的困境是否有辦法解決,畢竟有做足充分的研究與環境評估後才不會在踏入市場後到處碰壁,也才有機會抓到痛點成功並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來源: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https://www.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com/ )

Tracxn (https://tracxn.com/ )

香港貿發局 (https://pse.is/3ndsql )

School Bright (https://www.schoolbright.co/ )

Guide Me Singapore (https://www.guidemesingapore.com/ )

With Content (https://withcontent.co/edtech-singapore/ )

Digital 2020 (https://wearesocial.com/sg/digital-2020-singapore )

Lithan (https://www.lithan.com/singapore )

VnSpeedUp (https://vnspeedup.com/ )

Edmicro (https://www.edmicro.vn/ )

Statista (https://www.statista.com/ )

The Jakarta Post (https://pse.is/3mrarp )

World Bank Blogs (https://blogs.worldbank.org/  )

Zenius (https://pse.is/3mugrd )

2021-10-27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2021-10-27
【 東南亞創業專欄 】東南亞生物科技產業與新創趨勢

根據 Grand view 在2020年的調查,全世界的生物科技產值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成長到了美金7520億(近21兆台幣)。可見得生物科技產業在後疫情時代,成功吸引了各投資者的重視。

說到台灣,政府在這二十多年來,投資相當多的心力在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成立中研院、國科會、國衛院等多方研究機構,希望能更推動台灣生技研究的發展。然而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生物科技產業終於獲得大家的短暫重視。但這塊土地上,卻往往有三大難題,讓台灣在發展生技相關產業上有些顛頗:

(1)對於醫藥產業,台灣人民對於本國產品信心較低

(2)公司未上市就要被課稅,除了創業團隊本身是一大挑戰外,由於生技產業的研發期需耗時較長,且還有潛在很大機率的研發失敗可能性

(3)籌資障礙多,通常在台的投資者較希望看到短期獲利,生技產業比如製藥業,可能開始研究一種藥品,到成功上市需耗時10年。更遑論有可能臨床測試的不通過的狀況,必須重新開始研發。

而生技產業在台的發展的挑戰與艱辛,或許可以借鏡來同步觀察東南亞的現況,前往投資東南亞的生技產業,已成為企業家們的另外一個選項。在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生物科技產業亦為國家發展重心之一。而東南亞國家由於氣候、緯度的優勢,衍生出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滿足了其中一項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核心的要件。

(圖片來源:GLOBAL BIOECONOMY SUMMIT 2020 )

 

「製藥研究生力軍」- 新加坡&越南

這兩個國家的生技產業發展核心皆為製藥產業,不過由於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以及經濟環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兩個國家各具其特有的市場優勢。

 

以新加坡為例,由於其國土面積較小,沒有擁有豐富的生物天然資源,新加坡政府便決定由政策面著手,如法規環境放寬與調整、人才獎勵與鼓勵投資等政策補助,因此吸引了不少國外公司進駐及投資,根據 Statista 調查,新加坡的製藥產業在2022年的市值上看16.2億星幣(大約335億台幣)。而這樣的製藥產業生態,也在新加坡 2021 年股金排名前幾名的生技新創公司可見,

比如,2021年由MedicalStartups網站上,新加坡醫藥新創公司中排名第1的ASLAN Pharmaceuticals,此公司就致力於開發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抗體及藥物,在短短10年內便成功募資到1億美金,並於2018年順利於美國IPO成功。

而新加坡的一個非營利組織 Biotech Connection Singapore (BCS) 調查指出,新加坡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客有 70% 的比例是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其大部份投資的類型都是創投。而這樣的醫藥產業發展對於新加坡來說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世界有近6%的場外交易藥物是由新加坡產生的,而這樣的場外交易藥物預計在2024年會達到新加坡收益佔比的48% 。

 

而越南方面,是因其具備三大優勢,(1)高經濟成長(2)人均收入的提高(3)老化的人口,使其也成為了一個可發展製藥產業的大國。然而目前越南國內的製藥產業是缺乏資源去繼續維持研發能量,所以對於國外具嶄新的治療方法及技術的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不過,在越南發展製藥產業有其市場以及政策面的限制。比如,外國製藥公司或外國直接投資的物流公司(FDI logistic companies)不得直接自己銷售出藥物,必須透過國內的藥品經銷商來販賣。此外,還有得到藥品認證的時間耗時長等問題。雖然有這些挑戰,但根據 IBM 的調查,在2021年越南的製藥產業市值預估有77億美金(大約2.1兆台幣),越南依然是非常可觀的發展市場。

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被看好的越南的前十新創公司中,也可看到製藥產業為趨勢的現象。例如成立於2018年的越南B2B醫療新創「BuyMed」,他們的服務主要是將醫療藥品透過此平台進行統一採購與全國性的服務據點之物流路徑最佳化計算,以此讓藥品物流運送可以在最小成本下達到最高的效益,目前已有7,000 多家診所與藥局為此平台之企業會員,而他們平台的物流範圍包括了偏遠村莊的醫療中心,且透過「BuyMed」的平台可以解決越南國內80%的藥店無執照向代理商購買藥品之問題,降低診所或是藥局過往使用其他未認證管道採購到假藥或是錯誤藥品的風險,他們這樣的新創服務在推出後在短短一年內客戶與營業額成長了350%以上。

(圖片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生物資源研究生力軍」- 泰國&印尼

 

在生物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市場,當然不能忽略農業大國泰國及印尼的農業和食品研究發展。

先來探討泰國市場,泰國投資與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已有30年的時間,直到現在生物科技所帶來的經濟貢獻,還是佔居泰國發展「泰國4.0」前十大發展產業中的其中一項。泰國的生物科技中,由於其農業基礎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食品及農業是其發展的重點項目。

比如,因應Covid-19疫情的變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ailand Board of Investment,BOI)核准了4項計畫發展,其中包含:

(1)Thai Kyowa Biotechnologies :研究有關改良奶粉以期望在消費者體內建構良好的免疫系統

(2)Genepeutic Bio: 有關治療癌症的CAR-T免疫療法研究

(3)Fruita Biomed :研究利用有機廢棄物中的化合物來製造食物及醫藥產品的包裝

(4)Baiya-Phytopharm :發展以植物為基底的疫苗。

從這4項最新的投資計畫中,可以看到有3項聚焦在農業及食品上,意旨在泰國的生技市場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並且其總市值上看24億泰幣(大約7800萬美金,24億台幣)。

 

而印尼市場,在生物科技方面主要的發展核心也為農業及食物,根據 AgFunder 在2020年發布的東盟農業食品技術投資報告,印尼的農業食品科技新創公司籌集在 26 筆交易中被投資了 1.65 億美元。若於印尼開創公司,其具有三大優勢:(1)市場大(2)機會多(3)好的新創生態系統。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的調查,印尼將在2024年變成世界大五大經濟體。可見印尼在農業的發展真的不可忽視,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農業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就高達77家,目前最有潛力的 TaniHub 公司更是透過自家的服務成功在B輪募資中籌得6550萬美金,成立於2015年的TaniHub在2020年的疫情衝擊下,其營收卻是持續成長了600%,他們平台的核心特色便是將地方小農民直接串連到數百萬間小型零售商、餐飲店甚至是街頭攤販,以此降低雙方的成本,並獲得小量但品質優秀的產地直送農產品。

 

若要深入泰國及印尼市場還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對於生物科技產業來說是必要的,因研究耗時長、競爭對手多,所以保障研究所以及相關研發專利的重要性其高,但根據 glob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scored 指出,在研究的54個國家中,印尼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僅排名52,泰國更位居印尼之後,因此若欲前往泰國與印尼發展,除了研發投資外建議應同步進行海外國家專利的布局才會是最佳的策略。

(圖片來源: BOI Thailand)

 

 

「製藥&健康照護的兩棲戰鬥軍」- 菲律賓&馬來西亞

在東南亞生技生態圈中,也有生物科技發展相較中立且技術程度較低的國家,比如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兩國不僅針對自己的人民健康照護服務進行一系列的優化與加值化布局,同時也在製藥產業上的投資不手軟。主因為政府核心主導其市場走向,如馬來西亞政府至2010年開始便持續投資醫療與新創相關產業,而在疫情衝擊下,其市場規模預估在2027年可達到300 億美元,這是基於馬來西亞人口老齡化、疫情影響、富裕程度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增加的預估市值,且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與台灣十分相似,政府補貼高達 98% 的醫療保健費用。根據報告顯示該國在 2019 年為醫療保健款項支出為69 億美元。

 

而菲律賓的政府直接設立一個專屬製藥特別經濟區 - First Bulacan Business Park (FBBP),在這個特別經濟區同時支持另一項產業的發展 - 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這兩大核心產業可說是目前菲律賓產業發展的核心。而菲律賓的製藥產業根據 Statista 的調查,在2021的市值也有來到42億美金(大約 1.2 兆台幣)。

菲律賓除了在製藥產業的發展,也相當看重食物、農業的發展,尤其菲律賓為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的創辦國,其組織致力於稻米的配種以改善稻農和消費者的健康狀況。這樣的發展環境使得菲律賓在農業方面的生物科技也是佔有一大優勢。

 

以上為東南亞生技六大國的生技產業分析,可見其生技生態圈大致分為製藥、農業生技與健康照護共三大類別。若台灣生技新創想放眼並進駐東南亞市場,可先依發展方向先做第一輪的篩選,進一步仔細評估各國政策與相關生技研發市場條件限制。並且應考慮專利權的保障或政府對於新創的相關資源等綜合評比,再者考慮市場大小和投資環境。最後,每個市場都有其優劣,踏入之前不仿多比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圖片來源:Hortscience)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009300012/

https://www.goldsteinresearch.com/report/singapore-pharmaceutical-market-outlook-2024-opportunity-assessment-and-demand-analysis-market-forecast-2016-202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19559/singapore-pharmaceutical-market-value/

https://aseanup.com/overview-biotechnology-thailand/

https://www.febis.org/2020/08/19/vietnamcredit-vietnam-s-pharmaceutical-market-worth-more-than-usd-5-billio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mb.com.ph/2021/02/02/govt-green-lights-countrys-first-pharmaceutical-ecozone/

 

https://www.thinkbiotech.com/globalbiotech/country/Indonesia

 

https://greenhouse.co/blog/indonesias-startup-ecosystem/

 

https://tracxn.com/explore/AgriTech-Startups-in-Indonesia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2021-10-27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2021-10-27
【東南亞創業專欄】馬來西亞疫情後的新創人才需求趨勢

馬來西亞人擁有3200萬以上的人口,為東協國家中第6多的國家,其人均GDP為10192美金,為東協國家排名第3名,且馬來西亞是一個可以透過英語溝通的的國家、擁有多元文化、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高階與勞動人口都相對豐沛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競爭力和商業便利度在全球指數中名列前茅,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潛在市場。

從新創角度來看,不僅國家政府機關有一系列的資源與政策推動 (如MEDC, MaGIC, StartupMalaysia),現任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凱里·賈瑪魯丁 (Khairy Jamaluddin) 於2020年表示:「馬來西亞一直將自身國家定位為新創企業的中心,並已吸引全球許多優秀的創業人才進駐,我們將持續朝這方向前進」。而這樣的目標並非只是個口號,根據Startup Genome的《2020 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中顯示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新興創業生態系統中排名為第11名。而馬來西亞更是許多知名新創公司與獨角獸的誕生地,包​​括二手車交易平台 Carsome 、串流媒體平台 Iflix。或是獨角獸Grab 也是於 2012 年以 MyTeksi 的名字設立於馬來西亞,並於2014 年將團隊搬移至鄰國新加坡。

(圖片來源:Tech in Asia  https://cdn.techinasia.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Anthony-Tan-graphic-PNG-750x422.png)

 

但在2021年,疫情再度重創馬來西亞,由於確診人口不斷攀高,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實施全面封鎖行動管制令,並至今已持續封鎖已超過一個多月,但整體狀況卻仍無趨緩,其每日確診人數仍有7000多人以上,而這樣的狀況也造成了馬來西亞人的人口失業率持續攀升。馬來西亞失業人口從2020年一度高達80萬人以上,其中光是IT產業便有近19萬位員工失去了他們的工作,而旅遊及餐飲相關服務業就更加慘淡,在這波衝擊下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學者阿迪特亞馬圖(Dr. Aaditya Mattoo)認為,馬來西亞需趁這一波重新解構服務產業,將既有的服務業進行先進的數位轉型與創新,不僅是在疫情衝擊下地必要市場手段,更是為了疫情舒緩後的地經濟增長動力。

(圖片來源:Vincent Liew )

因此政府機構到企業,都已在Covid-19衝擊下進行數位轉型,不論是人力管理或是業務服務都逐漸雲端化與行動化,而馬來西亞的中小型企業們,過去時常拒絕投資數位化工具或是培育相關人才,在去年也別無選擇,只能接受變革以保持業務發展,這樣的的市場環境讓我們看到有86%的馬來西亞企業表示,他們將聘請具有數位能力或是相關新興技術能力的員工。

而馬來西亞的新創企業們也抓緊這一波轉型的市場驅動浪潮中,開始廣泛地吸收人才,根據馬來西亞的新創職缺網站Workana的數據顯示,約有 50% 是專業技術相關人才需求,工作內容從數據分析、平台系統開發到行動應用程式的維護等,其次有約 25% 屬於設計人才,包含平面圖樣設計、介面設計、美術設計到UI/UX等,第三多為約數位行銷人才包含社群管理與維護、數位媒體投放、數位廣告分析師等佔比約 15%。

(圖片來源: StartupMalaysia)

最後台灣新創若想進入馬來西亞的話,雖然在疫情爆發中難以切入,但透過這次機會協尋人才的加入開始海外的業務拓展亦是一個機會,並可從學生實習計畫切入,例如馬來西亞政府所發起的「TALENTCORP」計畫,在去年2020年便成功將培育了14萬位學生進入新創公司或中大型企業實習,同時臺灣的TCA人才循環大聯盟「國際學生實務研習」計畫亦提供這樣的在台海外人才進入新創與企業進行實習,這些都會是新創企業們獲取國際人才的一個通路。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star.com.my/news/focus/2020/11/22/interactive-what-malaysias-job-market-looks-like-right-now-and-how-its-changing

https://www.mida.gov.my/mida-news/positioning-malaysia-as-startup-hub-important-to-attract-global-talents/

https://www.techinasia.com/makings-greatness-malaysia-toptier-startup-ecosystem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Startups/Malaysia-based-jobs-matching-startup-rides-remote-wave

https://www.talentcirculationalliance.org/

https://www.talentcorp.com.my/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2021-10-27
產業趨勢˙觀點評估 2021-12-30
【東南亞創業專欄 】東南亞數位市場趨勢與新創生態系分析

現在的東協市場與東南亞生態已與大多數台灣人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根據Google的 「e-Conomy SEA Report」,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年內東南亞經濟體的數位經濟的成長曲線非常強大,而這樣數位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也孵化了不少新創獨角獸企業體,分別是「觀光旅遊」(Travel)、「新社群媒體」(Media)、「電商平台」(e-Commerce)與「交通運輸與美食外送」(Transport & Food),同時數位金融服務(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也逐漸嶄露頭角,而在2020年受到Covid的疫情衝擊,更是加大消費者與企業體們對於「線上服務」(Online Service)的需求與使用頻率,並進一步帶動數位支付工具與數位銀行的成長。

東南亞地圖

其次針對疫情對於生活上的衝擊與影響,新創們在健康科技(HealthTech)與教育科技(EdTech)還有辦公通訊軟體與平台們,也紛紛被企業們與創投看好,並開始導入使用合作或是加速這些新創團隊工具的市場推廣力道。

隨著東南亞國家的數位經濟與市場快速成長,東協市場這風口更是培育出不少新創獨角獸。根據nextunicorn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東南亞地區的新創獨角獸就有12家,其中以新加坡擁有最多家獨角獸並于被全球事業體們看好,目前新加坡有6家(Grab、HyalRoute、Trax、SEA、Lazada、PatSnap)其次印尼擁有4家獨角獸(Go-Jek、Tokopedia、Bukalapak、Traveloka)接著是越南1家(VNG)與菲律賓1家(Revolution Precrafted)。

(圖片來源: nextunicorn.ventures)

東南亞的獨角獸們皆是平台服務起家,除了純線上的電商之外,真正打造出新創服務帝國的印尼為例,他們從交通運輸、食物外送和快遞這三大生活服務中建立起穩固的基礎,穩定且快速成長,並利用此用戶生態與市場更是快速在電子金融商務方面建立了對應的系統與功能,培養消費者線上服務預約與行動支付的習慣,並在東南亞地區成功的收購了曾經的獨角獸之光Uber的市場與團隊。

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台灣的新創團隊若想前往東協市場的話,事實上可以把握下列幾個市場特性,並針對自身企業的需求與服務目標評估欲想進軍的國家,而目前東協國家可以拆分為「市場資源豐沛者」 或 「市場潛力巨大者」。

 

「市場資源豐沛者」-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泰國

這三個國家以皆有下列之特性:政府擁有豐沛資源與推動計畫、擁有具代表的加速器與創投成績、跳往國際市場的最佳試煉場域。

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在推動新創市場時目標便是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企業的亞洲節點」(Global-Asia node)進一步分析新加坡的新創推動的成績,首先是由政府帶頭透過國際聯盟與創投們一同合作,以跨界官、產、學三方知共同推動,同時透過政府國家力量在海外設立新創基地,而新創營運單位更是可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獲得大量的企業資源與創投們的程序加速等優勢,而新加坡設立之新創公司亦能藉此開拓全球業務,例如新加坡的Blk71,已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設立基地,其任務便是協助新加坡新創企業快速進入美國市場與矽谷國際創投們的目光之間,而Blk71不僅在美國設立了基地,更是于在印尼雅加達、萬隆、日惹及中國蘇州設立新創基地,反應出瞄準的是這些市場內需潛力十分碩大的國家。

「市場潛力巨大者」 越南、印尼、菲律賓

這三個國家所擁有的特性:人口多內需高、消費者行動數位能力高、享樂主義的消費習慣

以印尼為例,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人口國,同時更是擁有了印尼更是屬於人口高金字塔類型,意旨人口仍然保持快速正成長的擴張狀態,同時印尼為東南亞國家數位經濟的重鎮。根據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0 的報告指出,印尼的雅加達亞洲地區之新創生態系排名第2,且若從生態系價值來檢視,印尼雅加達位更是獲得亞洲第一的殊榮,其新創產值高達263億美元,意旨印尼在新創的發展存在很大潛力與市場產值,而印尼更是東南亞國家中孕育出最多”生活服務型之獨角獸”的國家。同時印尼政府亦與民間新創輔導單位Kibar共同推動「1,000 Digital Startup」計畫,目標為在2020年一年將培育出1,000家數位新創公司,而印尼中小企業處亦有提供新創育成計畫協助業者全面的資源支持,串連當地新創社群生態系。

雖然COVID-19疫情對全球人民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很大的數位轉變。東南亞國家消費者消費習慣也從線下逐漸轉移至線上,其成長率皆高達205以上,包括食物外送(34%)、生鮮雜貨(33%)、線上教育(22%)、媒體影像(22%)、音樂串流(21%)等娛樂。根據調查有超過30%地的東南亞消費者是因為疫情而開始使用新的數位服務,其中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非大都市地區。由於目前東協確診人數超過100萬且仍處於不同程度的封鎖,數位化/虛擬化的經濟活動更是會持續加速與成長,這些都將會是台灣新創業者切入的機會。

最後在東南亞市場發展中,有6大指標可給新創企業們在切入時進行評估,分別是:消費者數位化程度、支付系統、當地人才、市場文化、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

首先第一組指標:消費者的數位化程度與支付系統,在已發展的東協國家而言並不是什麼巨大障礙,僅需掌握消費者所習慣的電商平台、習慣之媒體資源以及支付系統串接與銀行規範等,即可了解

第二組指標:當地人才與市場文化,事實上在東協國家所擁有的數位化人才依然不足,因此這會是一個關鍵,誰能搶到當地的數位化人才將會有更快的節奏可以將服務與產品帶入市場,其次是市場文化,東協各國美輪美奐的各國文化風情事實上與市場消費者習慣與接受度息息相關,例如泰國皇室的重要程度或是產品是否有清真認證等關鍵因素,都是進入該國家市場前須做足的功課。

第三組指標: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目前大多已發展國家都有對應之新創政策與資源提供(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 但各國所關注之新創亦有產業領域需求,例如泰國、越南與印尼的農業科技、食物科技及教育科技,或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在金融科技、運輸科技教育科技之需求等都有釋出對應的資源與外籍團隊申請相關資源補助政策,同時團隊在發展若能獲得當地企業的合作或是創投資源導入,將會更有效的加速新創團隊自身的事業成長。

 

參考資料:

https://economysea.withgoogle.com/

http://nextunicorn.ventures/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gser2020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