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故事˙產業趨勢 | STARTUP101

【新創故事】「站在醫療人員的角度,解決他們的痛點」 ——安德斯醫學科技團隊創業專訪

作者:採訪:黃郁萱 Yvonne / 撰文:邱子芸 Melody 2023-09-25

2023年 6 月時,安德斯醫學科技正式登記,成為一間新創的醫材公司。其實他們是來自台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手握多項專利與技術。雖是新創公司,但早在SARS時期,便開始著手長達十七年的發想與籌備。

 

「終於!安德斯誕生了!」安德斯醫學科技行銷長洪如郁 Ruby 表示,「看到我們團隊的公司能夠被 google 到,很振奮也很欣慰。」

 

談起安德斯醫學的創立起源,兩位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陳廷軒表示最早可追溯至 2003年 的SARS 時期。疫情爆發期間人心惶惶,盡心救治患者的醫療人員也身處危險之中。其中,麻醉科醫師幫 SARS 病人插管時,都有高機率感染的風險。另外,重複使用內視鏡前,需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消毒,程序多達 100 個步驟。實務上,如果時間不足、人員基礎不足,或是整個過程上有任何的疏漏環節,都很容易引發感染。面對這樣的風險,僅供單次使用的「拋棄式內視鏡」想法便誕生了。

 

以這個發想為基礎,各種計畫陸續延伸展開研究。一次機緣巧合下,兩位創辦人林至芃醫師與陳廷軒透過一位共同的好朋友認識了。「我們兩個剛開始其實不是很熟。」陳廷軒笑道,「雖然是在同一個 project 裡面,但一直都不是同一個 team,沒有討論、合作的機會。」直到兩位共同好朋友離世,為了讓計畫可以持續完成,讓兩人終於有了交集,也是因為此合作計畫,開啟兩人合作的契機,透過兩人臨床與工程的搭配,獲得了許多國科會與經濟部的計畫支持,開展了許多創新產品的研發,建立了相關專利技術,這些都是造就今天安德斯醫學的能量。

 


(圖左:陳廷軒 共同創辦人,圖右:林至芃,共同創辦人/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麻醉部疼痛科主任 / 安德斯 提供)

臨床面,林至芃醫師除了是疼痛醫學會的前理事長與多個醫學會的重要成員外;在麻醉、重症、疼痛三專科,始終站在醫療最前線,能直接觀察到臨床的「Unmet Need(未滿足需求)」。陳廷軒則擁有工程背景,在醫療產業法人單位從業十六年,除了有許多醫療產品研發經驗之外,更具備法規人員背景,近五年則透過法人單位輔導過許多醫療新創,也因為輔導過許多團隊,因緣際會下邀請到團隊的另一位夥伴洪如郁 Ruby。Ruby 過去是陳廷軒輔導的醫療新創團隊成員,被兩人的理念所吸引,最後決定加入安德斯的團隊,一同努力。結合林醫師的臨床經驗與陳廷軒的工程技術,安德斯醫學能第一線觀察醫師的需求與痛點,並尋找對應之解決方案。

 

然透過 16 年來與醫師合作的經驗,陳廷軒也觀察到,臨床醫師有滿滿的想法來改善醫療現場,卻苦無將其需求規格化量化,甚至轉化成一個產品,與工程師的對話常常無法有效傳達。

 

歸納結論是「工程師與醫師的對話模式和頻率是不同的。」要如何在對的頻率下討論很重要。

 

陳廷軒坦言,要了解醫師的頻率,合作的頭幾年,都需要跟著醫師,從手術的臨床現場,找出醫師闡述的問題,「慢慢能了解到醫師真正的需求,將其想法付諸實踐,但也會務實的溝通,哪些是有困難的,是否可以轉個方向用不同的解決方法。」久而久之,當醫師認同了自己的專業度後,就會很願意從單純提出問題之外,變成聆聽建議,進一步就是互相討論,最後就是會被當成「自己人」,有問題有需求都會互相討論。

 

「因為他們覺得我可以幫他解決到問題。」陳廷軒笑著表示。

 

回頭討論安德斯的產品, 近幾年,因為半導體製程的飛速發展,原先使用於手機鏡頭之 CMOS Sensor(影像感測器),不管是價格(降低)或是解析度(提升)都有很大躍進。因此安德斯醫學已預見這樣的趨勢,早年開發的許多產品,嘗試將 CMOS Sensor 用於不同產品中,創造出不同的新內視鏡產品,透過提供低成本的完整影像與光學的清晰設計,面對不同的臨床需求,發展出全影像的產品時代。而這些數位化影像,可以無線傳入螢幕、手機、VR 平台等各介面,透過導入自身設計的「智慧醫療站」,可以符合各科室的需求。

 

除了設計出更低成本的拋棄式內視鏡,安德斯還嘗試將其「輕量化」。林醫師的夫人是台大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一次偶然,她發覺原有的內視鏡規格太大,無法進入新生兒的氣管,看不到內部組織,而且插管換管非常麻煩與危險。,尤其臺灣每年約有 13 萬名新生兒出生,其中約有 10% 為早產兒,多有插管需求。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林醫師嘗試將內視鏡的鏡頭做得更小,並透過專利的插拔架構,可以當成導引通條又具備影像,設計出適合新生兒之內視鏡。

 

擁有多達 20 位以上醫師的驗證好評,安德斯醫學科技與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及亞東醫院等大型醫院皆有合作。伴隨強大的醫界KOL專業陣容, 安德斯不是只有單純將醫師的需求轉換成prototype(產品原型),反而是跟醫師更密切地合作,確保最終開發出的產品能真的符合醫師的使用需求。作為最貼近使用者、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他們在第一線理解醫師所需,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

 

 

( 新型內視鏡影像導引氣切手術套組 / 安德斯 提供)

 

 

以下為安德斯醫學科技專訪之摘要:

 

問:團隊成員是如何相遇的?決定創業的契機?

 

安德斯其實是一個學研團隊,我們是台大醫學院的,在今年 6 月底正式登記成立了新創公司。以我們現在的團隊來說,一開始是林醫師與廷軒,兩人合作了約七、八年,有臨床也有技術,可以確切地找出針對需求的解決方案。Ruby 原本是在另一個廷軒曾經輔導過的新創團隊中認識,透過一次契機,團隊積極地闡述理念,最後多所評估她才決定一起加入安德斯一起打拼。這其實有點像《三國志》裡的心境,一路上都是在找適合的人去搭配,希望未來可以成功。所以實際上,我們團隊目前的幾個主要成員都不是 interview(面試)進來的,而是都已經認識了一段時間,才能找到現在最適合我們的成員。團隊都是在這個產業深耕很多年的人,看到了需求,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甚至,這個需求我們也剛好都是使用者,所以我們就聚在一起做這件事情。

 

然而有了產品目標,團隊的大家也認同理念陸續到位,最後推動這個公司成立的契機就是經濟部的「科研成果價值創造計畫」,在計畫中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是透過這計畫認識了華陽新創,逐步建置募資、商業模式等基礎。



問:安德斯的「新創」與一般新創的不同在於?

 

說實在,我們現在常看到的早期新創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像我們這種快 40 歲還出來做新創的真的比較少。所以其實對我們來說、對醫療產業來說,我們的信心來源於,我們除了有技術之外,還可以比其他新創少走很多冤枉路。原因是產品開發前面可能犯的一些錯,或是我們經歷過,亦或是我們在輔導別人的團隊時都看過。所以我們會很清楚知道,在哪個階段,我們會需要做什麼樣的事,哪些事情要提早準備,減少犯錯,這是我們的強項。

 

技術方面,由於多年來臨床的實務經驗,我們非常在乎醫師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不是只有單純把醫師的需求轉換成 prototype 而已,而是跟醫師更深入地合作。我們開發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要讓醫師合用,因此在開發路徑上會一直做一些可用性評估。比如說,我們會去跟不同的醫師確認像是握把方向、按鈕的位置等等的細節,確保最終產品是真的符合使用需求的,這也是團隊裡有臨床醫師及資源的好處。也因為這樣,醫師都會把我們當成自己人,因為我們能真正地幫助他們解決到問題

 

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下,我們的醫界 KOL 陣容非常堅強,獲得許多醫師的支持與推薦。我們與台大醫院麻醉科、外科、耳鼻喉科、新生兒科有合作,長庚、亞東等醫學中心的體系也都有在合作。可以說,醫師自己出來創業,作為最靠近使用者、最了解使用者需求的人,就可以直接在第一線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他們真的需要的產品。

 

問:創業過程中印象深刻的瓶頸?如何克服?

 

對我們來說,尤其是醫療新創,最大的瓶頸應該就是資金。為了讓一個產品能往後繼續發展,資金是很大的需求,這對許多新創公司也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尤其在團隊組成初期,我們曾經獲得投資機會,經過半年的投資評估已到最後階段,卻因為投資公司的政策改變。當時團隊面臨到的除了精神上的打擊,還有現實面的資金斷層。在很拮据的情況下,需要想辦法來補上資金缺口。除了創辦人自掏腰包維持團隊,也積極申請政府計畫。搭配政府這幾年對新創公司的補助政策,我們努力申請不同的計畫、運用各種資源來度過這個空窗期,用最小的營運方式維持團隊的發展。

 

另外,團隊成員具有多年醫材產品開發與研發製造經驗,並擁有微小精密製程技術以及專利機構設計,同時具備美國的 FDA 和 tFDA 的取證經驗,我們也積極地向創投募集資金。目前已獲得華陽創投集團旗下加速器 STARTUP101 的指導,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展會,致力成為全球拋棄式內視鏡的先驅,不斷推廣更好的創新醫療至全世界。

 

問:與 STARTUP101 合作時,獲得的益處?

 

作為一個學研團隊,我們的狀況可能和一般新創團隊不太一樣。我們要怎麼從學研團隊,認知到股權架構、財務預測、怎麼算估值、組織架構、跟投資人對話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從學校做專利或技術轉移等。我們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 STARTUP101,他們對於新創的掌握度很高,也了解到我們的需求,後續就談成了一個輔導計畫,幫助我們怎麼去理解、組織整個概念。

 

STARTUP101 給予我們最大的幫助是有一個專屬的窗口,可以為我們提供量身定做的建議。事實上,我們也有與其他上市櫃公司及加速器洽談過許多次,相比其他加速器,我們認為 STARTUP101 最大的不同是能給予更加深入的輔導與建議。更特別的是,他們並不是直接給你一個架構,讓你去硬吞,反而更像是陪伴我們成長——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協助。比如說,目前我需要的是怎麼跟投資人對話,等到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則需要針對組織架構或是股權的協助。對我們來說,這樣一個對不同階段需求客製化的窗口,幫助是最大的。

 

早期我們接觸到的加速器偏向採用制式的課程或是單點輔導的方式提供協助,或是向投資人做制式化曝光。對我們來說,這更像是參與了一個過程,卻不一定能實質得到一些成果。這可能與我們的經歷有關,因為我們對於新創的路程都已經有一定的概念,但卻非常缺乏真正面對投資人的細節及經驗,因此也需要更精準的建議與輔導。

 

另外,有時候單點加入一個平台,可能會讓我們有接觸到某一些投資人的機會,但是對於想精準地找到適合我們的投資人,並符合後續發展策略方向的話,這也是 STARTUP101 能為我們帶來的益處之一。他們本身有豐富的投資人資源,能為我們提供最適合的投資人。舉例來說,我們之前曾經參加過 STARTUP101 舉辦的 Weekly Pitch。以往我們參與過的 Weekly Pitch,通常是將屬性、類別相同的新創分為一組,也時常看到重複的投資人。STARTUP101 舉辦的則不同,我們遇到的是真正有能力評估醫療或生技相關新創的投資人,他能夠立即問出一些產業相關的問題。甚至在最後,STARTUP101 也會安排一個環節,能讓我們自由地和投資人互動。所以對團隊來說,我們不會只是今天來募資簡報完,就離開了,而是會後還能繼續有更多的互動。這樣的調整與設計是很貼心的,也是真的對新創團隊很有幫助的。

 


( 圖左:STARTUP101 執行長呂緗柔,圖中、右:安德斯醫學科技創辦人 / 安德斯 提供)

問:作為創業路上的一員,給其他創業新鮮人的一些建議?

 

在選擇加速器或平台時,我們覺得「深入」對於一個新創團隊是很重要的。每個團隊的需求不同,如果能找到關鍵需求去做深入輔導,會有更大的效益。

 

當然,這也會因為新創的背景經歷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我們先前提到的,我們需要的是各個階段的精準輔導。然而,對於部分剛起步的創業者而言,他們可能會認為直接一對一太有壓力,所以會選擇先去參加課程及媒合會,了解一下整個進程、情境。等到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的就會是更精準的內容。


另外,我們認為早期團隊對於經營權或股權設計的部分非常重要,這也是 STARTUP101 有特別提醒我們的部分。早期沒有把架構做好,一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沒有關係,但其實後續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比如說,要開放多少股權給投資,或是要預留團隊的技術股權,這些無形的投入成本,我們都必須要記錄,而不是說投多少就是多少股權。

/

採訪:黃郁萱 Yvonne

撰文:邱子芸 Melody

/

 

STARTUP101 是臺灣新創募資媒合最快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101 臉書IG、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