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英(台灣經濟研究院研六所/副研究員) | 2030-01-01
鉅額交易走勢往往反映早期風險投資市場的景氣,從鉅額投資與全球VC投資的線圖趨勢相當一致可看出。FINDIT研究團隊利用Crunchbase資料庫盤點單筆金額1億美元以上的股權投資交易,2020年11月共計有58件鉅額投資案件,較上月69件減少16%,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成長29%。11月鉅額交易金額高達163億美元,較上月的成長12%,也較去年同期成長22%。無論是投資中位數或平均投資規模,11月都較10月鉅額交易上升。
累計2020年前11個月鉅額交易件數為576件,較2019年同期增加11.41%,至於累計鉅額金額為1,646億美元,則較去年同期成長24.56%。整體來說,雖2020年全球經濟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而衰退,但鉅額投資交易表現卻比去年來的亮眼,投資者將資金分別投向相對安全的後期募資公司、疫情助攻企業、高報酬領域企業,使得鉅額交易件數與金額都較去年同期成長。
2020年截至目前為止,健康醫療已蟬聯數月的冠軍寶座,11月份不意外的仍以健康醫療的12件鉅額交易遙遙領先其他領域,合計占11月鉅額交易件數的21%。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健康醫療領域總投資件數已達到147件,刷新過去的紀錄。
金融科技與電子商務均以8件鉅額投資名列11月鉅額交易件數第二,汽車科技在11月也大放異彩,有5家新創趕搭年終鉅額列車。至於11月鉅額投資金額的領域分佈,健康醫療、電子商務、物流、金融科技、汽車科技名列前五名。
在11月鉅額交易金額前十大,入榜門檻高達4.66億美元,其中有二筆超過1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中國城際車貨媒合資訊平台滿幫(17億美元)與印度最大連鎖商店Reliance Retail再從沙烏地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 PIF) 獲投12.92億美元,該基金認購Reliance Retail 2.04%股權。
第三大交易是新成立的專業再保險公司Inigo募資8億美元的資金,準備進入英國勞合社保險市場。第四為2020年才在美國加州成立的National Resilience公司,募得B輪7.5億美元,該公司在1月完成A輪5,000萬美元的募資,主要從事生物製藥委外生產(CDMO),募得的資金將投入細胞和基因療法、病毒載體、疫苗和蛋白質的新製造技術。第五大為Reef (前名為ParkJockey)為邁阿密停車場管理廠商。
第六到第九名都是獲投5億美元的公司,分別為時尚電商平台FarFetch獲得阿里巴巴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美國自動駕駛新創Nuro獲得5億美元C輪投資、郵輪供應商 Viking Cruises(維京遊輪)宣布,獲得私募基金 TPG Capital 和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局(CPP Investments) 5億美元的投資、3D列印火箭的Relativity Space完成5億美元D輪募資,第十名為IP資訊與管理軟體暨服務商Questel從Eurazeo和其他2位投資者籌集了4億歐元(約合4.66億美元)的私募股權投資。
被外界稱為「中國貨運界的Uber」的滿幫集團,總部位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貴陽市,2017年11月,滿幫由營運「運滿滿APP」的江蘇滿運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與營運「貨車幫APP」的貴陽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透過戰略合併而成立的一家集團公司,合併後仍保留原有貨車幫和運滿滿的品牌繼續獨立運作。
滿幫集團透過一款行動APP,將卡車司機與需要貨運服務的企業連結在一起。截至目前,滿幫平台認證司機超過1,000萬,認證貨主超過500萬,在中國300多個城市展開業務,並向用戶提供物流融資、保險、加油卡和新卡車銷售等服務。滿幫集團向其平台上的部分託運人收取最高250美元的會員年費,最近則開始對其促成的每一筆交易收取佣金。該公司還收取融資和其他費用。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一份投資者簡報顯示,該公司自稱是全球最大的公路物流平台,每年為中國卡車司機和企業媒合總值約1,000億美元的貨運交易。2019年,該公司收入超過人民幣20億元(約合3.017億美元),淨虧損約人民幣7億元。該公司預計今年將轉虧為盈,但由於新冠疫情和政府採取的抗疫封鎖措施導致部分經濟活動暫停,滿幫集團的物流業務也在今年早些時候受到衝擊,但之後有所好轉。
滿幫在11月24日宣布完成約17億美元新一輪募資,由軟銀願景基金、紅杉、璞米和富達(Fidelity)聯合領投,包括高瓴、紀源、光速、雲鋒、襄禾、Baillie Gifford、全明星、CMC、騰訊等在內的現有股東也參與了本輪投資。本輪募資是滿幫集團繼2018年19億美元後的又一輪募資,了解該公司計畫的人士宣稱,最新這輪募資可能是滿幫集團尋求明年上市前的最後一輪募資。根據Crunchbase資料,新一輪募資完成後,滿幫集團估值達103億美元,躍身為超級獨角獸(又稱十角獸)。
新募的資金將重點投入到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夯實和提升智能媒合系統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進一步延展公路幹線市場的服務範疇,為用戶提供門到門、一站式的貨運服務。滿幫透過數位科技賦能廣大物流從業者,持續推動行業降本增效,打造用戶信賴的貨運生態綜合服務平台,為促進交通運輸業高品質發展。
2020年11月鉅額投資中,出現難得的場景,就是有5家自駕車與電動車新創們不約而同完成鉅額募資,包括:小馬智行(Pony.ai)、嬴徹科技(Inceptio Technology)、Nuro、Arrival與TuSimple,以Nuro的5億美元C輪募資最高,其次是Arriva的4億美元PE輪募資。
這五家新創都是2015年後成立的公司。除了2018年才成立嬴徹科技累計募資2.2億美元外,其餘四家總募資都超過6億美元以上,尤其是Nuro募資總和更是突破15億美元,可說是近年來鉅額募資市場的佼佼者。
1.小馬智行(Pony.ai)
小馬智行於2016年底成立,在中美兩國同時布局,專注於建構世界一流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經過長期的城區公開道路測試,目前已經成功應用到不同車型、不同場景中,從純電的乘用車到長途貨運卡車,不論是載人還是載物,致力於提供安全、先進、可靠、便捷的自動駕駛技術。
2018年12月,小馬智行發佈PonyPilot自動駕駛行動出行(Robotaxi)專案,並在廣州率先試點城區公開道路Robotaxi常態化營運,成為首個在中國市場提供Robotaxi服務的公司。2019年11月,小馬智行率先在美國加州實行民眾Robotaxi叫車服務,為未來在全球落地自駕車出行服務做基礎。
小馬智行(Pony.ai)在2020年2月26日完成B輪總額4.62億美元的募資,其中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出資了4億美元,以加深和擴大兩家公司在出行領域的合作。這是雙方2019年建立的業務合作關係的延伸。在該基礎上,兩家公司將進一步加速自動駕駛的研發和商業化應用,旨在打造能造福每個人的產品和服務。
在11月6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小馬智行(Pony.ai)宣布,再獲得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OTPP)旗下教師創新平台(Teachers' Innovation Platform, TIP)領投總計2.67億美元的C輪募資。此輪其他投資方還包括Fidelity 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PLC、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鍇明投資、斯道資本等小馬智行現有投資方。小馬智行本輪投後總募資額超過10億美元,投後估值超53億美元。
2.嬴徹科技(Inceptio Technology)
嬴徹科技成立於2018年4月,是一家自動駕駛技術和營運公司,在矽谷研發中心聚集了自動駕駛領域的頂尖人才,他們來自Google、Apple、Uber ATG、ZOOX等知名團隊。公司業務聚焦於幹線物流場景,自主研發L3和L4級自動駕駛技術,和汽車產業緊密合作,為物流客戶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優成本的新一代TaaS(Transportation-as-a-Service)全國性智慧貨車運輸服務網路。
在技術方面,嬴徹科技表示,自主研發的全棧自動駕駛系統,其核心演算法在超長距3D感知精度等方面達到全球第一,全自研的車載計算平台算力高達245 TOPS,功能安全設計處於行業領先群,並支援應用中國國產AI晶片。
嬴徹科技在11月9日宣布完成新一輪1.2億美元的股權募資。本輪由鋰離子電池研發製造公司寧德時代領投,普洛斯、G7、蔚來資本等全部原有股東跟投。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4月,嬴徹科技已經獲得1億美元股權投資。該公司聚焦於中國幹線公路貨運市場,以「技術+營運」 為核心模式,目前已簽約超百家物流客戶,正與東風商用車和中國重汽分別聯合開發L3級別自動駕駛重卡,計畫於2021年底量產。
3. Nuro
Nuro是由曾經參與 Google 自駕車開發專案的工程師 Jiajun Zhu 與 Dave Ferguson,於 2016 年所創立。有別於其他自駕新創公司,Nuro 一開始就將目標瞄準於物品運送市場,藉由其所打造的小型物流車,支援運送多種物品,包括外賣、生鮮、百貨、藥物及零售產品,直接幫用戶將下訂的物品送到家門口。
在2020年11月9日Nuro宣布獲得5億美元C輪投資,由投資機構 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 領投,多家新老股東跟投,包括全球投資機構 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LLC.、特斯拉重要機構股東 Baillie Gifford、軟銀願景基金一期及 Greylock。憑著不俗「吸金」能力,Nuro 也在 2019 年 2 月,獲得軟銀願景基金投資近 10 億美元,累計迄今Nuro 獲得超過 15 億美元資金。Nuro表示,C輪募資完成後,將繼續專注技術、產品開發及商業部署,取得更多進展。針對自動駕駛貨運市場,Nuro之前已推出第二代自動送貨車R2,R2只有普通車一半寬,沒有方向盤更沒有座位,內裝僅有電池及物品存放空間,由於考量到可能會運送需要冷藏、冷凍的貨品,所以 Nuro 的物品存放空間裝有感測器偵測四周,透過溫度控制讓貨品的品質受到影響。
4.Arrival
Arrival成立於2015年,為英國電動車研發廠商,未採用標準生產線,而是透過低成本「微工廠」生產模式,號稱能在任何一個有大眾運輸工具的城市建造廠房,打造客製化汽車的模組化設計,採用低成本永續原料,從零到有打造電動廂型車。Arrival第一批電動貨車在牛津郡班伯里鎮第一個「微型工廠」(Microfactories)製作。Arrival冀於未來6年,在全球各地建立1,000間「微型工廠」,方便在客戶營運地附近生產包括Arrival Bus在內的交通工具與汽車產品。Arrival CEO表示:「在汽車業,一款車通常要將產量提升到上萬台才有不錯的利潤,但我們能以不到5,000萬美元的資本支出打造占地6,000坪的微工廠,每間工廠產量可達1萬台電動廂型車。」
Arrival已經研發出電動巴士Arrival Bus、面向商業快遞市場的中小型電動貨車,充滿電後續航可達300英里。目前正在英國進行測試,預計明年開始量產。Arrival公司的優勢是模塊化組件結構的「滑板式」汽車平台,因為該平台不僅成本效益高,而且將電池組、電動引擎以及動力傳動系統等組件整合在一起,有點類似電動貨卡新創公司Rivian開發的Skateboard平台。
Arrival貨車基本價格約3萬4,000英鎊,使用傳統引擎的福特Transit只需2萬7,900英鎊,但計入較低的維修費用和燃料因素,擁有電動車的總成本可能較低。美國UPS在2020年年初時,向該公司訂購一萬台電動車,訂單總額高達四億歐元(約新台幣133億3908萬元)。英國部分城市,像是布里斯托,已管制傳統引擎車輛,促使UPS注重以零碳排放車輛完成最後一哩路運輸。另外,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也使用Arrival的可擴展電動車平台,推出具有性價比的中小型電動貨車,以及用作物流、網約車、班車等其他服務的車型產品。
Arrival以顛覆性技術與生產模式,吸引相當多的機構型與汽車廠策略性投資人的目光,2020年1月時獲得現代汽車、起亞汽車與UPS共同投資1億歐元。2020年10月獲得1.18億美元的投資,投資方為BlackRock,投後估值35億美元。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8日再獲得BlackRock 等機構4億美元的加碼投資,累計獲投達6.294億美元。11月18日Arrival宣布將和空殼公司CIIG Merger Corp合併,以SPAC方式在美國借殼上市,預計募資6.6億美元,使公司市值達到54億美元,讓今年以來新創公司借殼上市案再添一筆。Arrival預計將在2021年第一季以代碼「ARVL」在NASDAQ上市交易,預計募資6.6億美元,其中2.6億美元來自去年底CIIG首度公開發行(IPO)的募資所得,其餘4億美元來自貝萊德(BlackRock)、富達投信(Fidelity)、威靈頓管理公司及巴黎銀行等投資機構,即上述提到4億美元獲投。
5.TuSimple
圖森未來(TuSimple)成立於2015年,專注商用車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致力於打造高速場景下的L4級別自動駕駛卡車。該公司的美國業務總部設在聖地牙哥,主要的設計倉庫設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此外,圖森未來最近還在達拉斯增設了一個自動駕駛卡車倉庫。
2017年,圖森未來獲准在加州開展路測,目前圖森未來還有48輛自動駕駛卡車在美國西南部的高速公路上運行,只是這些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在方向盤後面配備安全駕駛員。在全球疫情期間,自動駕駛貨運迎來了新的商機。據外媒報導,2020年7月圖森未來已瞄準風口,與美國UPS、物流服務商Penske、運輸巨頭U.S.Xpress和供應鏈服務企業McLane合作,在美國推出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貨運網路(Autonomous Freight Network,AFN),該運輸網路由無人駕駛卡車、物流樞紐中心和營運監控系統構成,希望在以安全高效的方式將無人駕駛卡車推向市場。此外,2020年7月,圖森未來又與美國第三大卡車製造商Navistar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研發L4級自動駕駛卡車,爭取在2024年推出量產產品。
根據Crunchbase資料,圖森未來(TuSimple)在11月30日結束的E輪募資,成功籌集到3.5億美元,比其原本的目標足足多出了至少5,000萬美元。該輪由諮詢與投資公司VectoIQ及該公司CEO Steve Girsky領投,現有的卡車製造夥伴Navistar以及大眾旗下的Traton集團(貨運鐵路運營商和雜貨零售商)參投。圖森未來成立迄今累計總募資金額6.48億美元。
根據相關人士透露,圖森已經在準備IPO申報流程,最快將於 2021 年第一季度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預估的市值在35億美元至70億美元之間。
Relativity Space成立於2016年,由原本任職 SpaceX 和藍色起源的兩位年輕人創立了專為商業軌道發射服務開發製造技術、運載火箭和火箭引擎的公司,這是一家結合3D列印技術和人工智慧,像汽車產線的機器人一樣製造火箭的公司。
火箭的列印是由幾台三層樓高(30 英尺)的機器 Stargate 完成,這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 3D 金屬印表機,據稱只要 60 天就可從原材料生產能發射的火箭。
最新型號的 Stargate 配備兩隻巨大機械手臂,列印大型零件時,機械手臂會將金屬融化後沉積成薄層,同時機械手臂尾端的列印頭會吹出一種惰性氣體為保護氣層,還能透過光學焊接不鏽鋼材料。機械手臂的運動主要由 AI 演算法驅動,列印前會先模擬。機械手臂配備多種感測器收集視覺、環境和音訊等資料,增加零件後也能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自行調整,列印完畢後就接著自動組裝。
火箭構造十分複雜,涉及大量精密儀器和元件,為了能列印出火箭,Relativity Space 不得不簡化火箭設計,以目前成功列印的火箭引擎Aeon 1為例,只有100個零件,一般火箭發動機至少需要數千個零件。
美國時間2020年11月9日,Relativity Space 在NASA斯坦尼斯航太中心順利完成首次Aeon 1火箭引擎全週期地面點火測試。Relativity Space首席執行長Tim Ellis將Aeon 1火箭發動機的成功歸功於工程和技術團隊、軟體預測模型、公司快速更新和3D列印新零件的能力。此次火箭引擎測試成功後,Relativity Space 正在建造第一代火箭 Terran 1,擁有 9 個引擎,近地軌道推力 1.25 噸,預計於2021年將第一枚3D列印的火箭送入軌道。
與其他傳統火箭不同,Relativity Space 使用多台自己開發的 3D 印表機製造各零件。按目前設計,Terran 1火箭約95%零件是3D列印,這使Terran 1不像傳統火箭複雜,建造調整的速度也更快。
11 月 17 日Relativity Space獲得紐約投資公司老虎環球管理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領投的新一輪5億美元投資,Relativity Space 估值將躍升至23億美元,將成為繼SpaceX後,世界最有價值的商業太空公司之一(SpaceX 12月又傳出完成新一輪募資,估值已達920億美元)。
2020年已快接近尾聲,11月鉅額投資件數雖從9月73件的高峰下行至58件,投資金額總和仍較上期與去年同期增加,算是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其中12家在11月募資完成後進入獨角獸行列。
今年雖受疫情的影響,在年初時鉅額交易的確受到衝擊而減少,但從5月起鉅額交易一路飆升,投資人看好健康醫療、電子商務、金融科技、企業軟體/通用軟體、教育科技、農業/食品/飲料科技、零售科技、汽車科技等疫情受益的商機,加碼重金投資。加上股市與IPO火熱,新創企業力拼上市前最後一輪募資,使得鉅額交易卻逆勢上揚,目前累計前11個月全球鉅額的投資件數已達576件,募資金額為1,646億美元,已經超越2019年全年558件、1,485億美元鉅額交易成績。
狂熱的股市也帶動獨角獸上市的狂潮,為力拼快速成長達上市標準,投資人加碼鉅額給準備上市的新創企業,以尋求搭乘這波牛市順風車,成功IPO退場,使得2020年鉅額交易金額突破新高。展望新的一年,即便股市熱潮過後降溫,但今年新創投基金募資成績頗佳,同時,VC可投資的水位仍高,相信2021年鉅額交易仍可維持不錯的成績。
參考資料
1.華爾街日報,「中國滿幫集團在明年IPO前正籌資17億美元」,2020年11月11日,https://pse.is/39zemu
2.北京新浪網,「小馬智行宣布獲得2.67億美元新融資 估值超53億美元」,2020年11月6日,https://pse.is/3arvde
3.王藝瑾,「自動駕駛公司「嬴徹科技」再獲1.2億美元融資,寧德時代領投」,36氪,2020-11-09,https://pse.is/3arjba
4.雷鋒網,「出走 SpaceX 和藍色起源,這家 3D 列印火箭公司估值 23 億美元」,2020 年 11 月 20 日,https://pse.is/38nxn7
5.愛範兒,「60 天列印一枚火箭,這項技術可能改變航太業」,2019 年 10 月 16,科技新報,https://pse.is/3a6f8s
6.KNOWING,「獲得逾 15 億美元融資!5 點回顧美國自駕新創 Nuro 的發展歷程」,2020-11-13,https://pse.is/38cmlm
7.聯合報,「電動車商Arrival成長讓汽車業大吃驚!UPS訂購1萬台」,2020-02-01,https://pse.is/38srqw
8.陳穎芃,「英電動車Arrival 將在美借殼上市」,工商時報,2020.11.20,https://pse.is/39eafw
9.星雲,「英國電動貨車初創企業Arrival將在美國上市 估值54億美元」,蓋世汽車,2020-11-19,https://pse.is/3aw6as
10.余秋雲,「圖森未來又融資3.5億美元 比融資目標足足多出5000萬美元」,蓋世汽車,2020-11-25,https://pse.is/3aras7
11.搜狐,「3.5億美元!傳圖森未來獲至今最大一筆融資」,2020-11-25,https://pse.is/3arhn5
※本文由 台經院 及 FINDIT 平台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