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嘉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嘉正生技)以6.9億元授權金,取得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ADC鍵結技術:三甘露醣(trimannosyl)」的技術移轉,刷新國內技轉金紀錄。
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因能攜帶抗癌藥物並精準擊殺癌細胞,近年成為癌症新藥領域的關注焦點。嘉正生技的執行長莊士賢是這項技術的發明者,也是公司創辦人之一。他懷著讓學術研究成果成功落地的使命感,從研究者蛻變為創業家。
嘉正生技近期成功募得近3億元資金,將主要用於關鍵產品的臨床開發。而成功募資,副董事長林瑟宜扮演關鍵角色。她不僅是共同創辦人,也是最大投資方代表人,擁有多年國際大藥廠資歷,實操經驗豐富,是能將技術商業化的業界老將。
技術堅實、管理團隊強大、主要投資者是國內原料藥大廠旭富製藥集團,從外界看來,嘉正的發展似乎一帆風順,但即便是擁有技術優勢,要從學界跨足產業,並在有限資源下打磨出具吸引力和市場潛力的商業模式,依然充滿挑戰。新創101專訪嘉正副董事長林瑟宜和執行長莊士賢,聽他們說嘉正商業模式的發展故事。
嘉正生技副董事長林瑟宜(左)和執行長莊士賢(右)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內的辦公室和我們聊他們的創業故事。(攝影/陳奕翰)
【嘉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成立,2022年取得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 Co-Nectar」技術平台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藥物技術移轉,現正推進首支ADC抗癌藥物於2026年進入新藥臨床試驗(IND)。公司的英文名Honeybear Biosciences,取自嘉正關鍵技術「醣」的概念,再加上創辦人莊士賢熊一般的穩重形象。
「原本副所長做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創業?」嘉正生技執行長莊士賢,創業前是生技中心化藥所的副所長,主攻次世代抗體藥物。他發明的「三甘露醣高專一鍵結技術」,能將藥物穩定鍵結於抗體的特定位置,進入人體後精準殺死癌細胞。這項技術在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領域被視為趨勢。儘管莊士賢的學術成就與地位已十分穩固,他卻選擇走向創業之路,讓父母疑惑不已。
莊士賢雖知自己熱衷於開創新事物,但要放棄相對穩定的學研環境去開創新事業、支付高額授權金,仍相當冒險。他回憶,創業的起心動念來自「商業化的壓力」,經濟部的專案要求研究成果不能僅停留在專利層次,必須實現商業應用。當時的趨勢是技術轉移,或成立生技中心的「衍生公司」。他們評估了多家技轉商後,認為自己的團隊最能有效發揮這項技術。
但他願意冒險,源於對技術的絕對信心,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肯定。「他們告訴我,這項平台技術具有極高的國際競爭力,千萬不要賤賣!」他補充,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在2028年將達到400億美元,也進一步增強了他的信心。
創業的第一個難關是資金。生技本業及最大投資方林瑟宜解釋,生技產業的研發與臨床試驗成本極高,例如一次實驗可能需要30隻單價百萬的猴子。而嘉正除了研發成本,還要支付高額技轉金,把創業初期「第一筆錢」的門檻拉得更高。
林瑟宜回憶,嘉正初期透過技術的未來潛力,成功說服了3F(親朋好友們),並與旭富製藥達成策略性合作。「前期資金鏈不斷裂,做人真的很重要!」她提到,嘉正早期幾乎是由「清華幫」組成,而她與莊士賢在積極募資時,甚至常把同學會變成股東說明會。
然而,林瑟宜也強調,發展生技產業絕不可能只靠情義相挺,「要說服外部投資者,最終還是要靠商業模式和團隊的實力。」
「堅實的技術實力與成功的商業化之間未必劃等號。」莊士賢坦言,嘉正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如何選擇市場定位:是要進入競爭激烈的紅海,還是開創藍海?
做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成本高,若進紅海,大家比的是速度、執行率和資金,就是拼「Best in Class(同級最優)」;但團隊自我剖析後,認定嘉正更適合開創「First in Class(首創新藥)」,即發展下世代的新藥,並「攻進最好的群組(best group)」。
這個策略定錨,源於對市場理解的底氣。莊士賢説,除了參考國際大廠的商業模式,一般大藥廠在策略上也較少「單押」,通常會選三到五家的技術並進觀察。「這個世界沒有所謂『最好的東西』,但只要打進供應鏈,就有機會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策略。」
在此架構下,嘉正目前正在拚自家的「引擎」和「首款概念車」。林瑟宜解釋,「引擎」指的是技術平台專屬授權:將「能鍵結藥物和抗體」的技術平台授權應用,不額外開發產品。這也是旭富製藥看好嘉正並投資的主因,有了技術平台,等於有開發多種新藥的引擎,不侷限於單一新藥。而「技術平台」要被認可,首要之務是製出能展示引擎實力的「概念車」。目前嘉正的第一條產品線將首度運用鍵結技術讓抗體攜帶放射治療核種,做出全新下世代藥物。因此下一個里程碑是申請新藥臨床試驗(IND, Investigative New Drug),進入產品應用起點。
莊士賢也坦言,嘉正的商模現狀和募資策略,和最早期相差甚遠。從一開始「想一次多募一點錢」,到後來選擇「里程碑式的階段性募資」,中間幾經波折。林瑟宜透露,嘉正曾和幾間大型創投公司接觸,對方甚至有意一舉拿出8成資金。能釋放資金壓力的方案雖誘人,卻同時意味著失去技術主導權的風險。於是嘉正決定更積極和不同性質、特性的投資方接觸,才摸索出現在里程碑式的階段性募資方向。在每個階段只募集所需資金,既降低風險,也讓公司步步成長。林瑟宜強調,這種漸進式的方式,能讓創投更有信心。
她也建議新創公司多和創投交流,透過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與產品開發順序,且「解決市場問題的能力,有時比頂尖技術更受青睞。」
「團隊與資金,是創業最艱難的挑戰。」是兩人截至目前為止的創業體悟。
身份大換的莊士賢感觸特別深。從專職研究到成立公司,他也經歷過突然樣樣都得自己來的「一個人扛」草創期。一開始什麼事都要管都得做,開個信箱、處理庶務、做份簡報,一天就過去了,失落感油然而生,像是什麼都做了,又什麼都沒做,沮喪的心情有時就只是來自一封催討資料的信件。林瑟宜也補充,一開始沒有太多錢,只能厚著臉皮上,利用以前累積的人脈和面子,用低於市場很多的價格,延攬老朋友、老同事們加入。
現在嘉正的核心團隊,除了平台技術、小分子及大分子製藥專家、放射治療專家,也有專擅公司治理、商業發展的老手,兼顧了技術專業、市場推廣與公司治理。並透過外包處理專利、會計等事務,以專業支持技術發展。
林瑟宜笑說:「We are young and old! 我們管理團隊的經驗加起來快200年,光我自己就有25年的國際大藥廠經驗!」她感謝團隊成員勇於接受創新的性格,讓大家能在共識下溝通、執行。
嘉正生技副董事長林瑟宜(左)説,嘉正的核心團隊成員工作資歷加起來超過兩百年,也很慶幸團隊都是能接受創新的性格,可在共識下溝通。(攝影/陳奕翰)
儘管創業困難重重,莊士賢仍鼓勵學研單位勇於走向市場。他指出,ADC領域的業界技術已開始領先學界兩到三年,唯有接受市場的試煉,才能讓好技術真正落地。
林瑟宜則從治理層面建議新創別抱著「我只有這筆錢,要省著用」的心態,捨不得請人,有時反而會讓自己花太多時間做瑣碎的執行工作。她叮嚀,千萬要記得學習抽離、把自己釋放出來,全面性思考公司的未來,別忘記了當初的理想和初心。
最後兩人強調:成立嘉正的初心,就是造福更多患者,為無藥可醫的患者帶來續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