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趨勢 | 文字/鄭涵文 共同採訪/呂緗柔、陳奕翰、簡佑安 攝影/鄭涵文 | 2025-08-29
美律來自不同部門的七人籌組「創新造夢平台」,希望用創新為美律的下一個50年鋪路。(攝影/鄭涵文)
以創新為題約訪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美律,股票代號2439),採訪當日會議室大陣仗排開,來了六個人。再加上當日出差沒法到場的同事,來自不同部門的七人笑著自封為「創新造夢平台」,他們平時都有自己的部門工作,卻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聚首:為了創新,也為了美律的下一個50年。
2025年底,電聲大廠美律即將迎來50周年,作為該領域的領頭企業,美律的主產品包括耳機、揚聲器、麥克風、輔聽器及電池產品;2008年撐過金融海嘯,近年則熬過COVID-19新冠肺炎、中美貿易戰和通貨膨脹,美律2024年營收突破400億元,是國際知名大牌的關鍵供應商。
雖然2024年營收破新高,但往回看,美律已有五年營收都停留在360億上下,直至2024年,才有較大突破。
營收持平的那幾年,公司內部不斷思考「美律的下一個50年,能不能有第二成長曲線?」美律總管理處策略規劃室處長吳夢璠直言,美律的主產品線已發展成熟,但連五年持平的營業額,也讓公司內部開始向外探求新的成長機會。
於此背景下,再加上現任新產品線開發處處長宋柏勳回歸美律,帶來新創圈經驗,替美律的創新帶入新視角,於是來自總管理處的策略規劃室、法務專利部、新產品線開發處及基礎研究部的七人,持著替美律找創新的精神,把彼此兜了起來,自建了「創新造夢平台」,並於2024年11月正式拉了群組。
他們積極向外找尋潛力新創合作或投資,並想方設法架起頂尖研究和美律之間的橋樑;對內則嘗試喚醒員工的創新魂,多管齊下找美律的新機會。
「新事業發展中心」,理出非既有賽道的競爭力
近幾年,美律總裁黃朝豊的辦公室底下,新設了「新事業發展中心」,這個中心的定位類似小型孵化器,目標是搜羅各種創新機會,透過投資或策略合作,灌注「潛力」進美律。
新事業發展中心的出現,是為了回應過往企業內部創新的難題。吳夢璠解釋,他們發現任何「新的小東西」若直接放進現有營運單位,很容易陣亡。主因各事業單位都有主業要忙,少有餘裕餵養點子幼苗。明明兜裡有許多可發展的好點子,卻無法在這樣的框架下發芽。為了讓新想法或技術至少有實驗或嘗試的機會,才萌生這個新單位,除了希望留住好點子、孵化潛力商模,也彰顯高層執行創新的支持態度。
堅持想和新創一起做出「實質可發展的項目」,是因平台發現了一條阻礙創新機會壯大的「斷縫」。基礎研究部經理謝易霖解釋,美律舉辦《電聲論文獎》已有15年歷史,每年都收到並獎助來自國內最頂尖的聲學相關研究,但他們也發現,這些頂尖研究和在美律商品化之間有段距離。因為技術要能落地,需要合理的商業模式居中才行得通。宋柏勳說,台灣點子多,新創多,但都走得艱難。而創新造夢平台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架起那座橋,接通兩端,讓研究能在競賽結束後,還有延伸的可能。
這股追求真合作的精神,率先被應用在美律近期與新創公司的合作中。美律自2024年起和一間專做運動照護的新創智遊科技合作,目前已有階段性成果,下個目標是做商業驗證,最佳終點是導進美律的事業單位,並複製這類合作模式。
往內撒創新種子,讓新創思維萌芽
除了往外嗅創新,創新造夢平台也往內扎根,在老文化裡種下創新種子。這把種子初撒在去年美律首屆公司內部的「創新挑戰賽」裡,為了鼓勵員工提案,首獎獎金高達10萬元。最後吸引了33組報名。
發起這項競賽的法務專利部資深副理林立峰說,他在美律工作17年,近年來發現公司雖然積極投入研發,但專利的件數和自主開發推給客戶的產品卻愈來愈少。且專利作為研發的「產物」,反映的是創新量能,代表困境是「雖有創新,但未具體化」。舉辦競賽就是希望能攪動、翻出埋在各部門裡潛力新商品或新商模,這次成果還收到許多優化內部流程的提案,也算意想不到的收穫。
若推回初衷,內部競賽除了想撈出能實作的想法,更關鍵的是讓員工體認創新價值,進而培育風氣。林立峰說:「這算一個起頭,我們這幾年開始談創新要怎麼變成文化,才想出這樣的活動鼓勵同仁把概念提出來......可能我們產業特性,員工比較『 I 型』(內向型),所以不知道怎麼找創新出海口。」所以主辦單位這次還得兼任「內部加速器」,要協助員工表達自己的點子、做效益和可行性評估,甚至要輔導他們寫SWOT和5力分析。
內外合擊的下一步:加速變現、擴大生態圈
內外合擊,從外找機會投資或合作、從內做文化覺醒,美律的創新造夢平台的方向底定,眼下要解決的,是速度和變現壓力。
宋柏勳對外積極參加各種新創活動找機會、提供驗證場域,但也坦言前期多半還是靠自己的人脈開發,「但草地走訪,一年能認識幾家?」且人力有限,要對接國際資源更形困難。吳夢璠也補充:「外部技術串接後,還是要有生意進來。」因此要用什麼速度長出第二曲線,是平台現階段的主要壓力。
為此,平台的下一步,是要讓整套創新流程更加敏捷、彈性,並醞釀一個大的夥伴生態系,能廣交朋友、快速串接資源,避免「自己 build 到天荒地老」。
願景:長出美律的第二隻腳,找到公司看得見的未來
美律向來重視研發,基礎研究部門甚至是董事長廖祿立眼中「找未來機會」的單位。「基礎研究部門角色會一直變,曾經一度被指派的任務是必需找到公司的未來,也就是五年後要做的事......如果這個前提還在,其實不就是要創新嗎?」基礎研究部經理謝易霖說,他常思考美律的創新來源該從何來?後來,這群人摸出了共識:除了技術創新,美律的未來可以不只有聲學這條路。
「美律50年了,我們也覺得應該要轉變,過去50年都在聲音,未來怎麼趁著聲音還不錯的時候去長第二隻腳?這是我們想做的。」吳夢璠說,過去很多創意都靠大老闆們拍腦袋,但當今科技與市場變化速度快,不能再只靠大老闆的腦袋了,要往外找點子和方法。
回歸美律本質,聲音作為一種人機界面,屬五感的一環,因此美律的下一波成長,聚焦在「視」與「聽」的延伸和加乘可能,尤其看好疫情之後成長顯著的遊戲產業、泛健康、運動、高齡照護及醫療領域,以及企業新型態的會議模式。過往專注耕耘聲音50年的美律,除了持續在電聲產業升級,也將踏上視聽合擊的新紀元。
延伸閱讀
【企業創新故事】搶下七成市佔,騰雲用創新打造零售科技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