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清單算是一個「理想清單」,現實中可能不存在滿足所有條件的新創公司,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些都是潛在判斷標準。此篇為最後一篇「交易面」,其他系列文章可見:管理面、營收面、產品面、市場面。
新創企業因為還沒有上市櫃,沒有辦法在公開市場上交易,所以常利用「估值」來推測公司價值。若近期有被投資人投資,也可以使用釋出的股數與金額來估算公司價值。
舉例:投資人使用 100 萬取得 10% 股權,則公司價值為 1,000 萬。(100萬 / 10%)
而估值又分為投資前估值 (Pre-money Valuation) 與投資後估值 (Post-money Valuation),創投基本上都會看投資前估值 (Pre-money Valuation),因為這代表著買進時的價格,而兩者概念很簡單,舉上述為例:
投資人投資 100 萬取得 10% 股權前,投資前估值為 1,000 萬 - 100 萬 = 900 萬。
投資人投資 100 萬取得 10% 股權後,投資後估值為 900 萬 + 100 萬 = 1,000 萬。
教科書上常見計算估值的方法有以下三種,一般最常用來評估新創的方法為「市場法」及「收益法」。
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概念適用於早期新創,方式為計算您到下一輪前所需要的資金,再除以您本輪願意釋出的股份,舉例如下:
假設每月燒 50 萬,到下一輪募資還有 18 個月,表示需要募集 900 萬,而您願意為本輪募資釋出 10% 股權,則投資前估值 (Pre-money Valuation) 為 8,100 萬。
公式:投資前估值 (Pre-money Valuation) = 50 萬 * 18 / 10% - 900 萬 = 8,100 萬
這種評估方式雖然非常粗糙,但可以以這個概念為基礎,再參考相似企業前後募資的估值,推估自己在同行中的優勢,了解自己的底價再與投資人對話。同時創辦人要了解估值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合理。若初期估值過高,公司成長不如預期時,會大大增加下一輪募資的難度。
潛在的出場機會才是創投所追求的,通常創投評估新創有無出場潛力時,常見以下類型:
每個投資的形成都是衡量風險與報酬結果。每個投資人當然會希望投資高報酬、低風險的標的。創業投資屬於高風險的行業,當然也會要求更高報酬,平均而言,創投對於注入新創事業所要求的報酬率 (IRR) 約落在 20%-30%,這表示五年內至少要翻倍、七年翻三倍才是合格的投資標的。
當新創所投入的潛在市場規模越大,且尚未出現強大競爭對手,對於創投而言才是具有魅力的。新創可以提出比競爭對手更強的關鍵因素,如技術、產品、商業模式等,吸引投資者注目。
新創團隊募資時常會只考慮當下的募資金額、釋出股數及每股金額,而忽略股東結構對公司長期營運規劃帶來的影響,而這也會反映未來投資人的投資意願。新創團隊應追求最適合的股東組成,才能讓公司有好的發展動能,以下有幾點可以參考。
這代表著現有投資人對新創公司的未來有信心,當新創公司進行新一輪融資時,投資人通常有權 (如:優先認股權) 根據其持股比例,以相應的比例再次投入資金,以維持其持股比例不變,有時還會在新一輪融資時,額外加碼超過其原有持股比例的資金。
這種投資方式通常是基於對該公司未來潛在成長和價值的信心。對於創投來說,會更有信心投資此類案子,所以公司在初期選擇契合度高的投資人是非常重要的,把投資人拉進團隊也是一種方式,這樣既有投資人就能為你強力背書、回答外部人士問題、協助引進策略夥伴等。
本篇介紹交易面的五點因素,主軸為了解創投怎麼看待整個投資的過程,投資一家新創要考量兩個面向 ── 成長空間與時間。對於創投而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出場,新創團隊也要了解投資人的目的,這樣雙方才能為共同的目標一同努力,在合作期間共同克服困難。
本系列文章從管理面、市場面、營收面、產品面、交易面,五種不同角度剖析創投如何評估新創,幫助新創團隊更好的理解背後投資人的想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