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生態圈
募資技巧 | STARTUP101

直擊「台灣新創生態圈」!一次搞懂所有重要參與角色

作者:林欣穎 2022-01-03

為何有些前景看好的新創,他們擁有創新的想法、追逐成長中的商機、定位於正確的市場,最終卻以失敗收場?哈佛商業評論《Why Start-ups Fail》的文章中提及,導致新創公司失敗的其中一種模式,便是「缺乏援手」:在擴增規模的道路上缺乏資金、管理團隊,導致原先良好的想法、產品服務等無法被妥善落實,並在成本推升、策略虛浮、企業文化失能的情況下倒閉。

 

因此新創要成功,絕不能僅靠新創自身的一己之力,「新創生態圈」中各個角色對新創的成功與否皆至關重要。以下將介紹台灣新創圈中,有那些重要角色參與其中、共同為新創的未來努力。

 

新創公司

 

新創(Startup)

 

在法規上,根據經濟部的定義,新創的實收資本額需在新臺幣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此外需依法辦理公司或商業登記,且設立未滿五年( 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者,不受設立滿五年之限制)。

 

依外國申請人之本國法、我國公司法或商業登記法,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具創新能力:

一、在國內外認可的募資平台籌資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

二、已登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創櫃板。

三、經過相關智慧財產權登記,或是取得專利權。

四、於一年內獲得相關機關認可為優良新創育成機構。

五、負責人曾參加國內、外具代表性之創業及設計競賽獲獎。

六、負責人曾於國內、外具重要性之影展入圍或獲獎。

七、獲中央政府核予補助金額達新臺幣二百萬元以上,或地方政府相關補助金額達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

八、其他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

 

因此新創企業不只要有理念,還要具備創新,才算是良好發展的新創企業。

 

育成機構

 

加速器(Accelerator)

 

加速器,顧名思義是幫助新創「加速」成長的機構。新創向加速器提出申請後,會參加密集的工作坊計畫(為期通常為 3 到 5 個月),目的為在短時間內進行商業成長規劃、修正試錯。最後於工作坊接近尾聲時,加速器會為新創舉辦 Demo day 或 Pitch Day,讓新創向投資人、媒體、大眾展示階段性成果,並藉此曝光增加知名度、吸引投資人挹注資金。而計畫結束後,加速器與新創間會建立長期的良好關係,透過校友活動讓往年進駐的新創回頭分享自身經驗,並為現有新創與投資人間牽線,促成資源的正向循環,並吸引更多潛在新創進駐。(延伸閱讀:加速器是什麼?一次明白說完企業加速器怎麼運作

 

新創在通過評選加入加速器後,部分加速器會給予新創團隊資金的挹注,包含獎金或入股,或部分國外加速器會以換股方式當作加入條件。而在投資方面,加速器多半擁有可投資運用的資金池,會針對加入或優勝新創團隊進行後續投資,金額及投資條件因單位而異;同時,亦有部分加速器未有投資資金,偏向單純提供加速計畫與資源,協助新創快速成長。因此建議新創團隊在挑選加速器時,除了加速器的計畫內容與資源外,也應考慮加入的條件及方式。

 

加速器和孵化器最大的差別,便是提供新創資金、成為股東,進而與新創成為「生命共同體」,會更加積極的為新創尋找資源、協助其成長。例如加速器會根據自身擅長的領域,挑選進駐於加速器中的業師,以提供新創行業的相關經驗與技術,加速產品市場化。此外,加速器也擔任新創、投資人、企業三者間的橋樑,以提供人脈連結,除了能增加新創募資成功的機會,也能間接引薦新創給投資人或大企業,讓新創獲得創業上的意見回饋、業務合作機會。

 

孵化器(Incubator)

 

英文為 Incubator,有時也翻成「育成中心」。孵化器多由政府、私人機構、大專院校成立,能提供創業相關課程、共同工作空間租借、業師諮詢服務、協助輔助金案件申請等,以及舉辦 Demo 大會,促進新創的曝光度及同業交流。學校類型或過往而言,孵化器的業師大多待在學術界,較難提供產業上的輔導支援。然而,由於孵化器的成立機構多為政府或大專院校,經常能引薦新創參與政府案件,也能提供免費或較為便宜的共享空間。

 

目前民間一般的加速器與孵化器的差別主要為,孵化器專注在孵化、輔導新創團隊從 0 到 1 的過程,也許一開始新創團隊只有一個創新想法,但尚未發展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Traction 或 MVP 等,此時孵化器可透過較長的進駐時間或計畫,來協助新創團隊從 0 到 1 進展;而加速器主要透過較短的計畫培訓,加速新創團隊從 1 到 100 或更後續的發展,因此計畫內容相對較緊湊、新創目標更明確。延伸閱讀:認識孵化器與加速器,健全創新創業生態圈

 

綜合上述,孵化器非常適合技術與產品想法仍在早期時期、資源仍屬匱乏的新創,讓其獲得基礎創業資源與知識。

 

新創基地與園區(Hub)

 

根據 Nicolas Friederici 博士對於新創基地(Hub)的定義,其認為應具有四項特點(Tuukka Toivonen & Nicolas Friederici, 2015):一、以企業家為中心的交流協作社群;二、融合多樣化的成員,匯集差異化的知識;三、在數位或實體空間中進行創作或協作;四、促進全球企業家文化在地化。由於基地設立的目的為「增進新創交流、整合創業資源」,其會提供進駐辦公室、共同工作空間,除了新創,產業中的成熟企業也會進駐並擔任業師角色,提供新創學習機會。而大多的新創基地通常會主打一個專業領域,讓於此領域內的企業、新創、有想法者一同交流。

 

新創基地大多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資源建造,例如在台灣,中央政府興建的知名新創基地有:Taiwan Startup Hub 新創基地台灣科技新創基地(TAA)、林口新創園臺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等等;各地市政府成立的新創園區如:臺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贏地創新育成基地等等。而近年來也有私人營利機構、創投、大專院校或基金會等單位,成立專屬的新創基地,為新創提供更多面向的資源、降低創業門檻,一同促進新創發展。(延伸閱讀:解析六都市新創產業基地

 

投資機構

 

天使(Angel)

 

英文為 Angel Investor,又可稱為 Business Angel,意指於新創創立初期就開始投資的投資者,大多為高資產個人、成功創業家、各界公司老闆高管等。除了資金上給予新創幫助外,有時也能為公司帶來人脈與其他資源,如:同時擔任輔導與顧問的角色,並為新創介紹其他投資人。

 

而由於在新創成立早期就投入資金,天使投資人需要承擔極高的風險(早期新創公司倒閉風險較高、狀況較不穩定等因素),然而也往往能用最低的價格取得新創公司的股權,若未來新創發展成功,天使投資人可以獲得數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資報酬率。通常在新創公司首次 IPO 或是被收購時,天使投資人便會退場。(延伸閱讀:什麼是天使投資人?

 

創投(Venture Capital, VC)

 

當新創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初創期、A輪募資時),往往會需要更大筆的新資金,來推動公司往下個階段邁進。這筆新資金規模可能無法單單依賴天使投資人、3F(Family, Friend, and Fool)提供。此時創投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創投(VC)通常是由一群在市場、產業、技術、財務運作等方面,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團隊組成,會尋找具有高成長機會的新創,為其提供資金,以及人脈介紹、管理知識分享、招聘人才等服務,並以換取股權作為交換。最終在新創公司公開市場上市(IPO),或被其他公司收購後退場。(延伸閱讀:新創如何提高創投投資機會?抓住創投目光的三大要素!

 

而創投的資金來源為外部投資人、大型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或是大企業公司,因此創投本身扮演類似私募的基金池管理人角色需定期向資金提供者匯報新創的發展狀況、資金運用、投資後情形等。

 

根據上述的資金分配方式,創投通常採「合夥人制」,主要包含 2 種合夥人: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及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 創投的角色為 General Partner(GP),意即會參與日常運營的 Partner,包括案源開發、評估投資案、投資決策、投後管理都是 GP 負責。而資金的出資者為 Limited Partner (LP),一般不參與日常的運營,不過創投在決定要投資哪些新創時需經 LP 的同意,GP 也需定期向 LP 報告資金運用的績效。(延伸閱讀:創投 基金是什麼?

 

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 PE)

 

現今私募股權與創投的團隊組成、資金來源相似,皆為私募基金(Private Offered Fund):集合特定的投資人資產,作為公司的資金來源。與創投較大的差異為,私募股權基金偏好投資低風險、於新創公司發展趨於穩定時(成長期、C 輪募資後)給予資金,並同樣於新創上市或被併購時退場。

 

企業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企業創投(CVC)是目前國際企業普遍採用的新創投資或創新發展的方式之一,跟創投(VC)的財務性目標不同,CVC 主要目標是策略合作、拓展新市場或新技術、尋找企業未來的成長動能或創新解決方案。企業內部會透過成立專責的投資部門,或另外成立一家外部創投公司,以投資具有潛力的新創。(延伸閱讀:認識新創關鍵字:CVC 與 VC 有何不同?

 

對企業而言,CVC 不僅可彌補內部研發的不足,以加快研發創新速度、協助企業數位轉型,也能對整體產業趨勢有更全面的了解。長期而言,CVC 可持續為企業帶來第二、三成長曲線的機會。

 

對新創而言,與企業合作能獲得產品銷售的直接通路管道、驗證場域(POC)、加入開發產品計畫等,以更快地將產品市場化、了解市場反應與使用狀況。

 

新創成長歷程

 

文章最後透過圖表,呈現新創的成長歷程,以及上述新創生態圈中,各個角色的進退場時機,以讓讀者更明確掌握新創生態圈的運作情況。

 

新創成長歷程圖

圖一:新創成長歷程

 

募資階段

 

募資階段代表的是「第幾次」獲得資金,因此一般而言並無嚴謹的定義,僅按照字母順序依序往下編排。而根據不同的新創團隊屬性、投資人喜好,也有跳過種子輪、先從天使輪開始募資情的情況,或者在 A 輪即獲得大筆資金。因此以下僅簡單說明募資與發展的歷程經過,以及各期較常見的定義。

 

  • 種子輪(Seed Round):除了新創自身團隊成員的投資,資金幾乎都來自 3F(Family, Friends, Fools),或少數願意投資種子輪的天使投資人、創投。

 

  • 天使輪(Angel Round):此時新創的商業模式漸趨完整,能吸引天使投資人、孵化器、加速器投資或合作,可說是新創第一次拓展人脈、獲得關鍵資源的重要時機。

 

  • 死亡谷(Valley of Death):在產品開始獲利前,收支無法平衡、現金流為負的時期,極多數新創公司會於此階段倒閉。

 

  • A輪 (Series A):新創於此時正式進入市場,開始驗證已成熟的商業模式。進入 A 輪募資反映了市場對產品看好,新創於此時期需趁勝追擊,於獲得資金後搶佔更多用戶數與市佔率。此時資金來源也從天使投資人轉為創投居多。

 

  • B輪 (Series B):新創進入 B 輪募資後,大多皆已進入獲利階段,正在考慮開發新產品或開拓海外市場。此時資金來源仍以創投投資為主。

 

  • C輪 (Series C):進入 C 輪募資的新創,往往已具有多角化經營能力,並為上市(IPO)做好準備。此時投資人中的私募股權基金佔比會多於創投。

 

  • D輪、E輪(Series D、E):準備上市或穩定維持經營。

 

發展階段

根據資誠 2021 台灣新創生態圈調查,新創發展階段的定義如下:

 

  • 種子期:有獨特創意、技術、團隊,但尚未完成具體產品與服務。

  • 創建期:產品開發完成,但尚未大量商品化生產。

  • 擴充期:已被市場肯定,但仍需要更多資金擴大營運。

  • 成熟期:營收成長、開始獲利,並準備上市或繼續穩定經營。

  • 重整期:營運遇到瓶頸、陷入虧損,需重新調整經營管理。

 

而如下圖所示,目前台灣新創幾乎都在創建期和擴充期

 

新創發展階段比

 

圖二:台灣新創發展階段佔比

 

未來展望

新創之於社會有何貢獻?為甚麼各個新創生態圈中的角色需要各司其職、以扶植新創成長?為何台灣需要一個完善的新創生態圈?

 

長期推動創業的美國克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在 2009、2010 年間進行一系列研究,發現到企業的年齡才是真正影響就業機會數量的關鍵因子,而非企業規模,尤其是初創 0~3 年內的新創企業,對美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正向貢獻相當大。此外,在經濟蕭條期間,新創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也同樣穩定。近幾年全球因疫情肆虐,在經濟、生活上皆受到嚴重衝擊。然而與此同時,許多新創公司於疫情中提供創新模式的服務、商品,讓大家可遠端工作、減少生活中的接觸、提升醫療效率等等,多少改善了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此可知,新創事業對就業機會與經濟有正向影響,也是引導台灣走向創業型社會的關鍵。因此新創的成功,不僅僅攸關創業者的個人理想實現,也有助於促進產業的持續創新與成長。尤其在新興領域的新創,更有助於促進生產力提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整體社會生活。

 

因此「如何成功扶植新創成長」成為重要的政策議題與趨勢。若台灣能擁有完善的新創生態圈,必能促進整體經濟成長、增加社會福祉,讓台灣朝向創新型經濟邁進。

 

 

 

參考資料:

 

創投如何評估早期投資案?

新創如何提高創投投資機會?抓住創投目光的三大要素!

認識新創關鍵字:CVC 與 VC 有何不同?

認識孵化器與加速器,健全創新創業生態圈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