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北市電腦公會、華陽創投、台北創新實驗室、數位時代及聯經數位共同發起的「綠色科技新創聯盟」26日舉行成立大會;聯盟未來將透過領域垂直整合、企業參與新創(CSE)、海外資源締結等方式,成為國際重要綠能響應及應用先驅,扮演成熟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發起單位多屬業界的佼佼者,在各自專業領域各擅其長;台北市電腦公會擁有眾多大型ICT企業會員,長期舉辦科技展會,擁有綿密的聯誼性組織資源;聯經數位挾其加速器及媒體資源,搭起與產業共創及合作的橋梁;數位時代多年深耕及培力新創,將扮演聯盟形象及相關重點訊息傳遞的操盤手;華陽創投透過資金及巿場資源,為新創找到營運活水;台北新創實驗室累積多年扶植新創能量,將是新創產業成長發展最信賴的推手。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極端氣候,持續衝擊著我們的住居環境,企業淨零碳排行動策略的腳步也日趨急迫,各類型產業紛紛出現綠色轉型需求。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品零組件的輸出扮演重要供應鏈的地位,面對淨零碳排與環境永續的時代潮流,「沒有ESG,就沒有訂單!」對於具有創新及新興技術的新創公司來說,正是全新加速進場的契機。新創公司可藉由自身的技術能力及專業,協助企業達成綠色轉型,這也成為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成立的宗旨之一,在新創與企業間建立互惠共好的緊密連結,攜手迎接未來的挑戰。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是我國第一個完全以新創公司為主體的聯盟,也是一個以綠色新創需求發展為出發點而凝聚的平台。聯盟發起二個月內,已收到超過60家綠色科技相關新創公司申請入盟,會員專業領域範圍涵蓋節能儲能、能源管理、廢水與廢棄物處理、物流運籌、區塊鏈與數據科學、物聯網與AIoT等技術,為聯盟累積出雄厚的資本,透過後續搭橋連結,發揮1+1大於二的創新賦能實力,能更有效率地為國內綠色轉型貢獻最大心力。
聯盟除有一般新創會員,各領域佼佼者如安永會計事務所、活水影響力投資、aws startups、Mosaic Venture Lab、仙人掌創業服務、智坊創客、歐司瑪再生能源科技、許杏宜律師、張嘉予律師、廖維達律師等都將成為聯盟的資源連結者(Linker),扮演聯盟最大的後盾及支持者,帶領聯盟成長茁壯。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在成立大會中選出友達宇沛永續科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孝忠出任首屆會長,昊博國際執行長張亞菁、易象創意執行長袁易出任副會長。會長李孝忠指出,聯盟短期目標在加強綠色新創解決方案之間的整合,集中戰力發揮1+1大於2功效;協助綠色新創與需求企業間的合作,成為大型企業的生態系夥伴是中期發展的目標,最終目標要讓國內綠色產業生態系完成垂直整合,在新創及企業綠色轉型兩端創造雙贏,讓台灣成為國際綠色科技領域重要的推動與參與者。
歐司瑪能源科技總經理陳文熙是綠色科技新創聯盟重要的資源連結者,陳文熙指出,綠色科技新創聯盟主要目的是號召台灣所有與ESG 及綠色科技相關的新創團隊加入,讓聯盟能成為產業通往2050淨零碳排放路徑的主要通道,加速國內產業及環境的正向改變。歐司瑪做為台灣唯一一家可將多元廢棄物轉化為純綠電的再生能源科技公司,當仁不讓,為國家綠能貢獻一己之力。
陳文熙指出,歐司瑪創新團隊致力於熱裂解技術之研發與創新,將難以分解與高汙染的廢輪胎、廢橡膠、廢塑料、廢機油等無機廢棄物,以特殊專利技術轉化為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等級的綠色航空用油,直接用於發電機,產生純綠電力,與新創團隊一起解決台灣再生能源問題。
陳文熙指出,國內綠能發電包括風力發電為太陽能發電,其中風力發電非人為可控制,常因自然環境變動,造成能源輸出量不穩定,除此之外,設廠土地取得困難,也是風力發電的一大難題;此外太陽能發電受到雲層、天候之影響,電力不穩,太陽能板設置場域不易取得,兩者充滿潛在危機。
歐司瑪再生能源科技發電最大的優勢是不受天候影響,將生產事業源源不絕的垃圾原料,透過自動化的生產流程,讓綠電能24小時全年無休地產出。值得一提的是,歐司瑪的熱裂解設備,大多使用不鏽鋼為材料,使用年限長,易於再利用,不會造成二次汙染。
為壯大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的影響力,聯盟廣邀8年以下的新創團隊,包括創能、儲能、節能、護能、AIoT等業者,或專長進行綠色科技整合,以及擅以科技解決綠色相關議題的新創公司或個人加入聯盟的行列,獲得產業相關商情、參與聯盟舉辦的相關主題或交流活動、法律及雲端技術相關諮詢、資源鏈結及媒體宣傳機會等各項會務。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的支付習慣逐漸朝行動支付發展。金管會統計以 2020 年到 2021 年 9 月止,分析國人在綁定信用卡以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資料,表示民眾的支付習慣正在逐漸改變:使用行動支付付款的比例已越來越高,且成為日常生活趨勢。
同時今年 Visa 最新「消費者支付態度調查 3.0」報告顯示,「感應支付」在台灣和香港最受消費者喜愛 —— 在台灣有 51% 消費者表示喜愛使用,包含感應式卡片及感應式行動支付,Visa 預期此趨勢將持續成長。
當數位支付逐漸成為主流,市面上的數位支付類型百百種 —— 行動支付、手機支付、感應支付、掃碼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電子票證、電子錢包⋯⋯,你都明白之間的差異了嗎?這些數位支付的定義為何?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數位支付方式?以及還有哪些數位支付方式等著您開啟使用呢?
以下將逐一介紹各式數位支付的定義,及對應提供服務的平台業者,以帶您快速瞭解數位支付市場現況與未來趨勢。
任何透過「手機付款」的行為,都可被稱作行動支付。
行動支付是一種「無卡支付」的概念,而無卡支付最常用的載體便是智慧型手機,因此行動支付又稱作手機支付,兩者概念相同!行動支付的應用起源自 Google 電子錢包—— Google Play 商店的服務之一,讓使用者能透過手機直接購買應用程式。
接下來將介紹行動支付的概念下,有哪些主要的支付工具!
感應式手機信用卡
讓手機成為感應式信用卡 —— 兩支手機碰一下就能交易!
以往商家若想讓提供刷卡的付費方式,需向收單銀行申請刷卡機。而「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出現,便是透過 NFC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讓兩個電子裝置彼此接觸後,進行無線傳輸。因此手機也能成為刷卡機!兩台手機輕碰一下,便能完成收付款!對微型商家而言,「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出現不僅能讓其省下安裝刷卡機的成本,移動性也很高,適合有高度移動收款需求的行業!
目前感應式手機信用卡以「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為國際三大主流。
掃碼支付
透過行動裝置照相功能,掃描店家出示 QRcode,即可支付!
「掃碼支付」為透過有支援照相功能的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消費者掃描商家出示的 QRcode、Barcode 等,即可進行付費交易。相較於「感應式手機信用卡」的支付方式,掃碼支付不限綁定信用卡,也可綁定銀行帳戶、應用程式的餘額帳戶,同時不受限智慧型手機機種,因此商家也不需要有 NFC 設備,就能提供支付服務。低廉的建置成本因而讓「掃碼支付」受到小型商家的青睞。
目前常見的掃碼支付業者包含「LINE Pay」、「街口支付」、「台灣 Pay」、「歐付寶」等等。
使用者的帳戶間若能自由轉帳,此家業者即屬於電子支付業!
電子支付是行動支付的其中一種付款方式,然而目前台灣的電子支付,並不包含感應式支付,因此不等於行動支付!而電子支付最大的特色,是擁有「轉帳」和「儲值」功能,且經營單位須向主管機關申請到「電子支付牌照」,才能推出「金流處理」業務 —— 包括轉帳(使用者間的資金移轉)、儲值(使用者支付現金,轉換成帳戶餘額)。
在台灣,目前專營電子支付並擁有牌照的單位僅有六家,為「橘子支付」、「國際連」、「歐付寶」、「智付寶」、「ezPay」與「街口支付」。
透過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人,代收、代付金流!
「第三方支付」為代收代付金流服務,讓賣家不需在銀行開「公司戶」即可收款!也就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是提供擔保服務的中介機構 —— 暫時保管買家的錢,等買家確定拿到商品後,才會將錢匯至賣家的帳戶中,透過此方式確保交易安全進行。
在此補充介紹第三方支付的收益流!主要可分為兩種:ㄧ、手續費(如:全球最大第三方支付平台 Paypal,收取交易金額 2-4% 的手續費)二、利用大量平台資金,生利息(如:中國阿里巴巴整合支付寶、餘額寶等服務,便是希望利用生態鏈的方式,讓用戶把錢留在平台內)。
目前台灣有六千多家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較著名的包括「PayPal」、「LINE Pay」、「PChomePay支付連」、「Pi 拍錢包」、「PX Pay」、「icash Pay」等等。
一張卡片,有小額儲值功能,透過靠近讀卡裝置感應支付!
「電子票證」為可以反覆儲值、支付的實體卡片,只要靠近對應的讀卡裝置,就能在感應後完成付款作業。然而電子票證並不等於儲值卡!單就將錢預先存入卡片、並在日後購買時進行扣款這點而言,兩者的概念相似。但是以「可使用的管道」而言,兩者間存在巨大差異 —— 儲值卡使用管道單一,電子票證則具備多管道用途!
因儲值卡的發行商多為單一企業,購買後僅可使用於「特定」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並不能支付購買其他家的商品。而電子票證則可使用於「多家」企業、場所,如同《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指出的電子票證定義所述:「以電子、磁力或光學形式儲存金錢價值,並含有資料儲存或計算功能之晶片、卡片、憑證或其他形式之債據,作為多用途支付使用之工具。」
現行的電子票證陸續被整合進入電子支付的範疇,如:悠遊卡(與「悠遊付」整合)、一卡通( 與「LINE Pay Money」合作)、icash(與「icash Pay」整合)、Happy cash(與「Happy Go Pay」整合)。
將錢包裡的各種卡片數位化、裝進手機裡,即獲得「電子錢包」!
電子錢包又稱作數位錢包,泛指能綁定信用卡、金融卡、銀行帳戶、電子票證的手機平台或是 app。在支付時只需點開手機平台、選擇想使用的信用卡,接著透過 NFC 感應或條碼掃描,即能完成付款。使用電子錢包的好處,除了讓使用者出門不需攜帶實體錢包、提供了便利性與安全性外,同時也具備「記帳本」的功能 —— 每一筆交易紀錄都能及時保存於平台中,讓使用者查帳更為便利。
常見的電子錢包含:「 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台灣Pay」、「LINE Pay」、「街口支付」、「PayPal」、「Pi 拍錢包」等等。
隨著行動支付產業漸趨成熟,相關法規也持續放寬。因此在科技技術不斷精進的時代下,未來的行動支付產業中,極可能出現「大一統」現象 —— 使用者只需使用單一業者的服務,即能穿梭於網路店家、實體攤販、個人帳戶及交通運輸等各種消費情境!
如 2021 年《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於台灣正式完成修法上路,其中最大的特色為「不同電支品牌之間,可以相互轉帳、支付」,此能促進業者相互合作、朝一統方向發展。全家超商跟全聯福利中心就於去年年底,宣布雙方將「通路共享」,此即為「跨品牌支付」的例子:雙方的支付工具,可以在彼此的通路互通支付 —— 拿著全家的支付工具,到全聯也能刷,反之亦然。全家與全聯決定以開放合作,取代過去的封閉競爭,看到的其中一項好處便是可以省去金流串接成本,並且擴大彼此支付通路,不僅讓店家節省成本,同時能滿足用戶多元場景的需求。
然而目前行動支付的發展階段,仍屬業者間互相競爭的過渡期,主要原因與跟各業者的商業考量有關 —— 會擔心多年來經營的通路,一次開放給其他競爭對手使用,能否為自身品牌加分。
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生活中感受到行動支付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從早餐店、夜市、超商、到百貨公司,隨處可見各種不同的支付方式;或是到國外旅遊時,不需再苦於無當地銀行帳戶或貨幣,一支手機、一組帳號就能在不同國家消費及轉帳 ——
行動支付的趨勢為業者帶來更多元的規模經濟可能性,也為消費者帶來更便利的生活選擇。
然而面對數位化的生活轉變,也必須小心資料安全及相關風險,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及收款方式。相信不論業者或個人,在行動支付的趨勢下,都能享有更多可能性。
參考文章:
電子錢包、電子票證是什麼概念?行動支付電子支付是什麼?全支付工具超白話解析
行動支付是什麼?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手機錢包...名詞百百種,你需要哪一種?
全聯「全支付」獲營業執照,第2季前開業 「全全合作」電支互通,PX Pay升級也可嗶進全家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綠色新創也有國家隊」,由台北電腦公會、聯經數位、數位時代、華陽創投及台北創新實驗室聯合發起的「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正式成軍,號召臺灣所有與 ESG、綠色科技相關的新創團隊加入,期透過運作機制,讓聯盟成為新創與產業之間,進行重要需求溝通及合作時的綠色通道,加速國內產業及環境的正向改變,冀在更後面的未來也能在國際綠色解決方案提供方的角色中佔據一席之地。
全球節能減碳議題甚囂塵上,相關解決方案成為巿場剛需。國發會亦於三月底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預估從企業到社會將面臨30年來一波大翻轉,故企業的淨零碳排行動策略也愈見急迫。臺灣作為高科技製造業核心搖籃,在「不做ESG,就沒有訂單」的前提之下,或許恰好為專注於此領域的新創帶來一波綠色商機。
「今日數位、明日減碳」已經從口號逐漸落實到大眾的生活之中,甚至是工業或商業場域,因此臺灣必須加快淨零行動的速度,更積極地推動產業能源轉型。國內其實有不少將題目鎖定在綠能發電、低碳製程數據模擬平台、碳足跡計算、或應用AI IOT達能源檢測及廢棄物處理上的新創,都在蓄勢等待一波好的出場契機。然新創規模不夠大、技術缺乏商轉落地經驗,是比較需要克服的問題,故期盼能藉由聯盟協助匯聚創新能量,並成為所有綠色科技新創的show room。
聯盟成立階段目標有三。一、加強綠色新創解決方案之間的整併與合作、集中戰力發揮 1+1 大於 2 功能;二、協助綠色新創與需求企業間的合作、成為大型綠能企業的生態系夥伴。三、催熟國內綠色產業生態系完成垂直整合,讓臺灣成為國際重要綠能解決方案應用者及輸出者。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會員以成立8年以下的新創團隊為主體,舉凡與創能、儲能、節能、護能、AIIOT等任何與綠色科技相關者,皆可申請加入。聯盟初期資源包含法律諮詢、雲端技術諮詢、產業商情、主題交流活動、不定期輔導訓練課程、資源連結、展會展示機會、宣傳曝光等。因應聯盟成立首年,將不收取年費。
綠色科技新創聯盟發起單位各擅其長,台北市電腦公會擁有眾多大型ICT企業會員、科技展會及聯誼性組織資源;聯經數位挾其加速器及媒體資源、搭起與產業共創及合作的橋樑;數位時代多年深耕及培力新創、將扮演聯盟形象及相關重點訊息傳遞的操盤手;華陽創投透過資金及巿場資源、為新創找到營運活水;而台北新創實驗室累積多年扶植新創能量,將是新創最好的陪跑者。歡迎有興趣的新創馬上加入我們,一同為環境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
線上報名,加入綠色創新聯盟:https://seminars.tca.org.tw/D10o03240.aspx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許多有先見的領導者在過去十年間已默默開始進行企業數位轉型,大家都知道未來的世界只可能不斷往數位的方向前進,因此這可以說已經是一個不新的議題了,然而為什麼最近對於數位轉型的討論及論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呢?主要是因為近兩年疫情的影響,遠距離的生活模式使數位轉型的急迫性更是顯而易見,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指出:83% 的受訪公司表示疫情加速了企業的數位轉型計畫,國際知名研調機構 IDC 亦預測 2022~2024 年直接投資於數位轉型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 16.5%, 在 2022 年全球經濟將有超過二分之一的比重會建立在數位化的基礎上。
究竟什麼是數位轉型呢?目前並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綜合各大機構說法,數位轉型其實就是在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期望發生變化的推動下,使用數位技術創新,藉由新技術、人才和流程改善業務運營和滿足客戶需求,以帶來新的收入來源、提高利潤及競爭力和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延伸閱讀:數位轉型是什麼 ? 變動中抓住翻身的關鍵機會)
企業在數位科技應用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驟便是數位化,簡單來說便是將紙本資料轉成電腦資料,而在這一階段,要整理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紙本資料,同時間還要改變人長期以來的工作思維與習慣,因此在這一階段,來自外界的協助非常重要,專業的團隊能讓這段過程事半功倍,並節省大量時間。
在完成紙本資料數位化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利用這批數位資料做應用,採用互連、統計、分析、視覺化、跨資料結合等數位工具,改善既有的商業活動,如強化顧客體驗、提升服務品質、確保資料安全等,進一步地加強營運效率和公司體質。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還停留在此一數位優化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便是大家常提及的數位轉型,數位轉型的重點是企業要能夠運用數位科技驅動企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新產品或跨入新市場,不再僅是將既有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創造出新東西,而創造出新東西的方式通常有二種,可以是公司從原先做實體商品發展出數位類型的商品,也可以是販售公司在進行三階段數位科技應用過程的服務,將過去的經驗化成商品協助其他企業進行轉型。(延伸閱讀:Google《2021 企業數位轉型關鍵報告》)
1. 高層或領導人的支持
在進行數位轉型時,管理層常要面對短期營收與長期生存的抉擇,若是不轉型維持現有商業模式,可能近五年內公司仍將持續有穩定營收,但是五年後,便可能被市場拋棄;若是決定進行數位轉型,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無論是時間、人力或是資金,公司將會需要面對來自股東、員工適應期等的壓力及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而若是公司決策者無法下轉型與否決定,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員工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對於數位轉型將是一大傷害,但若決策者十分堅定轉型立場,並且投注資源親身參與,一般而言,員工便會明顯感受到公司對於數位轉型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轉型成功率、降低轉換的陣痛期。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2. 確定轉型目標
轉型目標的設定也為一大關鍵要素,現在大多數企業皆表示要進行數位轉型,但卻有一部份企業不知道轉型的目標到底在哪裡,盲目地引進數位工具,反而會造成舊工作思維和新工具之間的衝突,進而導致公司運作陷入混亂。
企業決策者應於數位轉型正式開始前便先決定公司轉型的目標為何?是創造什麼類型的商業模式、發展出哪類型的新產品、又或是全面無紙化、數位化等,應與員工溝通清楚對於轉型後的理想目標或樣子,並依據目標規劃出合適的步驟,員工方能有所依從。
3. 組織文化變革
數位轉型的核心並不是科技的轉型而是人的轉型,客戶的需求決定了發展方向,外部戰略夥伴提供轉型整合能量,內部員工提供經驗並採取創新心態接受新挑戰,跨部門之間的合作確保數轉方向正確,而數位工具只是一項協助執行的方法。
由於大多數員工日常便是完成指派的工作,因此較難察覺公司長期的危機,只是認為公司目前並沒有問題,因此常會對於高層要執行長期策略時必須改變工作日常的狀況產生反彈心態,在這時要如何讓員工了解公司策略便是關鍵點,公司應培養員工能夠進行水平且垂直的無摩擦溝通、跨部門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還有以客戶為中心發展的設計思維,讓員工並非被迫、而是了解原因後真心願意與公司一起進步轉型。
服務業的數位轉型大概是在 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和勤業提出「數轉驅動力為策略而非技術」開始發展的,而在 2019 年受 Covid-19 疫情影響,因應消費習慣的改變,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在各產業皆有超過半數的業者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於數位轉型的投資,為顧客創造全新的數位體驗感受。
在零售消費業,可以觀察到近兩年使用非實體平台消費的消費者急速增加,去年年中掛牌的台灣新創之光 91APP 也可以反映此一趨勢,該品牌協助零售品牌打造 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整合,串接實體與非實體商店的數據及客源為重點,凸顯未來消費零售業在應用數位科技的方向,將會落在平台及實體店面的整合、使用 AR 技術提升消費者體驗、運用數據分析精準行銷、維護平台安全等。
而對於本身已有使用電腦系統的金融業而言,其數轉程度相較於其他服務業較高,近期從先前將資料存放電腦的被動式管理改為主動式的利用雲端平台系統進行金融服務,然而金融業因法規受限多、銀行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未來要如何在網銀市場占到一席之地、面對企業客戶應如何串聯多系統、新型態貨幣交易或整合、金融科技創新等議題,皆為金融業未來面對數位轉型時的一大重點。
另消費者對於醫療保健要求更好的時間、空間彈性及預防式醫療的需求增加,然目前醫療保健業由於法規等問題,數轉程度仍較低。未來趨勢為將醫療院所及健身房等串聯,創造單一健康管理平台(EHR),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增加就醫彈性,或是發展穿戴式醫療設備等。
受疫情影響,旅遊飯店業在這兩年間面臨了極大的起伏,從疫情爆發時整個行業的急速衰退,到現在較預期強勁的復甦速度,皆在考驗著旅遊飯店業的韌性,也因為復甦速度遠勝於預期,去年因疫情裁減的人力無法及時補足,且基於健康衛生的因素,過去旅遊飯店業以人的服務為中心的模式被迫進行改變,而今各家業者應致力推動自動化系統,除使用 AI/AR 系統推動智慧旅遊,也可與資訊及電子商務平台等合作,利用數位科技創造流暢顧客體驗。
與旅遊飯店業呈現相反狀況的便是物流業了,在疫情爆發以來,物流業的運送量劇增,目前正以 8.8% 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大幅增加的需求使物流人工紙本運作不再可行,為解決延遲危機,其數位轉型重點著重在利用雲端智能系統控制物流作業,並藉由數據分析系統預測需求,使失控的物流危機得到解決。
(延伸閱讀:服務業4.0時代如何提昇生產力:向新加坡取經)
相較於服務業的數位轉型,製造業開始數轉的時間點又更早了,自從 2011 年德國推行工業 4.0 後,數位轉型這個概念便慢慢地進入到製造業中,而 2018 年的中美貿易戰是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第一個加速點,當時的保護主義增加製造業自各國設廠的困難,業者不得不開始找尋新的方式發展, 而同樣的疫情也為製造業的轉型添了一把柴火,配合居家辦公,許多訪廠的出差必須取消,監控各地的廠房變的愈加困難。
在 Dimensional Research 產製的 2021 製造業報告中,有 91% 的領導者提及在過去一年增加了在數轉的投資,並有 95% 的人認為數轉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具有必要性;而根據 Deloitte 與 MAPI 的調查也顯示,有 86% 的人認為,智慧工廠將在 5 年內成為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
食品製造業在此次疫情前雖已採用自動化設備,但缺乏共享數據及遠端操作的智能整合設備和數據分析系統,在數位轉型的路上,若能使用數據預測系統,將能大大提高提高供應鏈面對外來環境變動的敏捷性。
在化工製造業,供應鏈及勞動力問題加速數轉,已有化工廠進入擴大規模試驗的階段,已進行數位轉型和尚未開始的企業間的落差將會擴大。產業主要數位轉型方向為,運用預測分析系統進行機台維護及預測需求減少成本、以感測器及數位雙生實施遠端監控、利用人工智慧及自動化更廣泛及快速地進行研發,藉由自動化預測及監控系統達到更高的韌性。
紡織業也是數位轉型有感的產業之一,受勞動力成本提高、客製化少量製作的趨勢,數位轉型的進程幾乎可說是決定了此產業各企業的生存之爭,而在疫情中也顯示,比起數位程度較低的企業,數位程度較高的企業能有效降低損害,紡織業過去常被認為是許多地方的夕陽產業,然而若是能夠藉由數位轉型,整合硬軟體及上下游系統提高生產效率,或是利用電腦控制物料搬運系統節省成本,該企業持續生存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延伸閱讀:《數位升級篇》 整合與共融 數位化再創新 企業彎道超車好機會)
那數位轉型到底有沒有它的必要性呢?大多數人應都會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轉型確實不是立竿見影的行動,但卻是不得不做的策略,為的是追求企業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是企業拓展新的商業機會很好的調整,若是你不前進,當他家公司轉型成功時,客戶便會一瞬間的流失大半,終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
數位轉型是一個隨時在進行調整修正的動態進程,並沒有任何通用版或是速效的數位轉型策略存在,甚至很難量化投入之後的回報,在轉型時也會面臨陣痛期,但要想在時代的演進中,搶進數位轉型的浪潮成為未來企業,唯有投入資源、堅定內心、耐心等待,以客戶為核心確認最終目標,循序漸進帶領企業轉變商業模式、再造企業價值與重塑競爭優勢,方能實現企業永續經營。
參考資料: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次締約方會議」(COP26),於 2021 年底舉辦,聚集了近 200 個國家代表,共同商討改善氣候變遷議題,並首次檢討巴黎協定成效,更被時代雜誌喻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而這場會議確立了煤炭時代即將步入尾聲,帶動了全球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
2021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12 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會議討論了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COP26 即為第 26 屆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氣候會議,更為目前聯合國之下唯一的國際性氣候會議,擔任近幾年氣候變遷議題重要推手。
COP26 出席會議者包含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然而,亦有些大國領導人並未出席,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卻未出席。
COP26 部分與會領導人
圖片來源:IFIMES
自 1995 年第一屆締約國會議至今已經舉辦過 26 屆會議,其中又有 4 屆特別重要,分別是簽訂京都議定書的第 3 屆、成立綠色氣候基金的第 16 屆、簽訂巴黎協定的第 21 屆,而第四個則為原定 2020 年舉辦,但因疫情影響延期至 2021 年舉辦的 COP26。
COP26 重要性有二:第一、COP26 將首次檢討巴黎協定的成效,2015 年有超過 190 位國家領導人在 COP21 簽訂《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把地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並協議每隔 5 年評估減排進展,而 COP26 便是第一個檢討《巴黎協定》的全球氣候峰會;第二、COP26 也是美國前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後,美國重回參加的首個締約方會議,美國為僅次於中國的第二碳排國,其對於氣候變的重視程度對此次會議的決議至關重要。
會前,COP26 官網列出會議 4 大目標:
而 COP26 會議實際成果如下:
在 COP26 會議中,世界展現脫碳的決心較先前更為強烈,已有 40 多個國家做出承諾到 2050 年前逐步淘汰煤炭,意味著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為達淨零碳排的目標,便需投入更多資源在再生能源,把全球能源系統從依賴化石燃料轉變為清潔技術主導的能源系統,由風能和太陽能主導能源結構。
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前兩名的中國、美國,亦展現決心、投注資源在再生能源的發展。美國能源部於 2021 年 9 月發布再生能源目標的相關研究,預期在 2050 年前將太陽能發電占比提升至 45%;而中國則是提出在 2030 年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兩者的裝載容量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的目標,並強化相關補助政策,將 2022 年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補助資金預算提至 38.7 億人民幣。
傳統能源的轉型,以及潔淨能源的發展,再一次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課題,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估計,若全球於 2050 年達成碳中和,能源轉型所需投資規模將高達 120 兆美元,而 COP26 會議中,掌控著 130 萬億美元資產的 450 家金融機構亦聲明將支持清潔技術和能源轉型,可見未來關於潔淨能源的商機將會持續擴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數據,再生能源發電量在 2020 年成長 45%;其中,風力發電量翻升一倍,太陽能發電量更比疫情前成長近 50%。而由於中國、歐洲及美國等地再生能源擴展速度皆比預期快,國際能源總署對未來數年再生能源成長預測上調約 25%。
去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容量達 280GW
圖片來源:Renewable Energy Market Update 2021
據統計,臺灣的電力逾 80% 來自火力發電,煤炭進口量是全球前五大,且 2020 年臺灣碳排量在全球排名第 21 位,人均碳排量則是全球第 20 名。
根據經濟部擬定的能源轉型計畫,期望能在 2025 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 的政策目標。考量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台灣中南部的日照時數每年可高達 2,000 小時,太陽能的發展將會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關鍵。為此,行政院推出「太陽光電 2 年計畫」,在公有設施的屋頂、閒置土地裝置光電設備,預計在 2025 年達成 20GW 的設置目標。
因應全球綠能趨勢以及響應政策,台灣知名創投華陽創投集團,提前部署太陽能市場,與綠能營運商「微電能源」合作,現正募集台灣第一檔 ESG 綠電創投基金,投資人可間接持有已與台電併聯發電的太陽能電廠,比起直接持有太陽能面板資產,投資人可以獲得較佳且穩定的投資報酬率!
COP26 確立了煤炭時代即將步入尾聲,再生能源的發展迫在眉睫,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目前台灣綠能市場已具備規模發展的條件,華陽創投希望透過綠色資產管理,支持綠能發展,促進更多企業、民眾加入,將資金投入到對社會、環境有利的產業,加速世界邁向淨零碳排。
相關連結: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全球在疫情尚未乎舒緩的現在,各國的學生們在學習模式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透過線上軟體或平台,不用到教室也能學習知識,而遠距教學與教育科技也因疫情的影響變成全球趨勢之一。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調查,東南亞各政府在2020年後大力推動教育科技與新創相關政策與補助,同時也讓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銷售額與使用量有顯著的增加,直至2027年,ASEAN的數位教育與遠距教學市場估值初步估計將會來到368.79億美元。
事實上COVID-19疫情爆發前,國際市場許多人仍對於遠距教學未抱持太大的信心。例如聯合國的研究中(United Nations research)顯示,東南亞目前擁有 7 億多的人口,其中 26% 屬於就學年齡組,這看似龐大的商機事實上處處充滿挑戰,例如東協其平均識字率僅有58%,且有不少地區其網路速度平均不及1M,加上智慧型裝置或是電腦設備其普及率並未超過70%,意旨整體環境與目標客群之弱勢,不論是在數位教育的基礎設施與目標客群所需配備之智慧設備非常不足。同時從市場面的反應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根據Google SEA 2019報告中顯示,東協地區針對教育科技的新創投資總額僅有 4.8 億美元,反觀其電商新創與企業投資額確高達3000億美元。
同時檢視台灣教育新創環境,雖然教育科技新創產業在過去10年不斷推陳出新,並將硬體設備服務擴大至APP、雲端平台等,但整體發展與市場應用程度仍為緩慢,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點。第一,教育產業相較於其他產業更偏向社會公益性質,在產業化發展之下容易面臨賺錢與堅持理念的兩難,同時台灣的教育科技業整合度並不完整,如相關政府資源卻切分在教育部及經濟部身上,並有教育界不理解商業經營需求,與經濟部會不熟識教育產業模式與生態的情形。第二,政府設立預算多以硬體設備為主,軟體為輔,業者僅能設法與硬體廠商合作,可能錯失了開發新型軟體或是線上平台開發的機會,同時因為硬體的限制造成複製與擴充步驟難以快速拓展。第三,老師們既是使用者也是產品推廣者,然而部分老師習慣傳統授業方式,仍排斥使用新型態的教育工具,同時不少學校亦有發生難以操作的系統平台造成教師們更大負擔與反感,對於台灣既有教育新創來說是很大的困境。但若放眼東南亞市場,已有許多國家的政府與私人企業共同攜手發展,並積極整合拓展線上教學與教育科技的發展,這對於想發展教育新創的新創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市場選擇。
「正值爆發成長階段的市場」- 泰國
根據Tracxn平台的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泰國共有74家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公司,同時根據香港貿發局調查,泰國人民預計於未來三年間在教育方面的開銷將會持續增加,舉凡工程學、商業管理、外籍語言等線上課程,不僅揭示泰國人民對於學習的熱情,也透露出當地終身學習的發展趨勢。因應線上學習所伴隨的工作準備, School Bright這間泰國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為老師們減少了90%以上的學校工作量,包含為每個學生建立完整的個人數據及文件分類歸檔,在300多所學校進行實測後,系統內整理了超過20萬名學生數據,成功讓學校管理系統化,也讓老師更能把時間專注在陪伴學生及與家長溝通上。Future Point Language Centre董事總經理Mekata提到,英語學習原是泰國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因為這是商業、教育和旅遊業的全球語言。然而隨著近年到訪泰國的中國旅客及企業越來越多,中文也成為英語之外的國際語言,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生活當中,終身學習是如此重要的一門課,如何打入泰國當地學校將會是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們的主要挑戰。
「顯著且資源豐沛的市場」- 新加坡及越南
根據匯豐教育價值報告,73% 的新加坡父母在孩子上學前就計劃好孩子的教育,而 52% 的新加坡人甚至願意負債來資助孩子的教育,也許是華人社會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及其未來的成就在無形中變成了一種使命,新加坡政府也為了推動終身學習而做好準備,朝向智慧國家的願景前進。根據Digital 2020,在新加坡有高達95%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同時IoT裝置的使用率也隨之提高,手機的廣泛使用顯然為教育科技提供了一線商機。新加坡政府亦支持這樣的數位轉型趨勢,更成立了Lithan Academy,一個政府認可的數位技能學院,該平台不僅提供數位化學習給企業人才,達到工作結合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提供綜合工作學習學位,用以鼓勵各教育科技新創公司,目前已服務超過30,000名學習者和2000家企業。
越南的教育學習市場一直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潛力市場,根據Tracxn平台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目前在教育科技領域共有109家新創團隊企業。根據VnSpeedUp的數據顯示,越南的線上學習市場規模在2019年為2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在2019~ 2023年之間可達到20.2%。越南同時也是2019年全球線上學習增幅最大的市場之一(+44.3%),這些數據對新創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育科技(Edtech)新創投資在越南創投領域是屬於第三高的領域,僅次於電子商務(E-commerce)和金融科技(Fintech)。受到亞洲和東南亞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影響,包含經濟增長率、人口成長率及龐大的網路建設與逐漸穩定的線上通訊,越南的學習市場之所以較其他國家突出是由於其具備較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例如越南的Edmicro,為了解決現代學生學習力及專注力較低的狀況,該平台著重於個人化學習導向,適時調整學生能吸收的最大限度內容,並同時調整學習步調,依據每個學生的進步程度、領域偏好及學習熱情優化個人學習目標。Edmicro目前也致力開發學習生態系統「Onluyen.vn」,幫助學生能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同時根據平台上的心理適性測驗,其結果也會根據個人擅長及待加強的領域做推薦或是補強建議。如此高個性化平台每個月都幫助超過50萬名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同時補足欠缺之處。根據Statista數據庫的數據,到2023年底,越南的聯網設備普及率預計將提高到75%,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將縮小未來在越南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的挑戰與阻礙,並且大幅度提昇這塊市場的價值,吸引全球的投資人進駐投資。
「具巨大潛力但挑戰難度也高的市場」- 印尼
印尼為世上人口總數第四多的國家,然而根據2020年《雅加達郵報》指出,其在教育科技上的發展潛力仍是個未知數,從人口基數與生育率來看似乎有著大量的潛力,但目前市場既有客戶與相關新創團隊卻屈指可數,因為該國家在數位教育上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只有34%的學生有硬體設備能進行線上學習,但這同時也是印尼教育科技市場切入市場的機會之一。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目前有6000萬的學生必須適應遠距教學的學習方式,看似是一場危機卻也是轉機,疫情顯然加速了印尼教育科技應用與市場的成長。以Zenius為例,該公司提供免費權限給1至12年級的學生們觀看超過80,000則不同科目的教育相關影片,更在今年初釋出由WhatsAPP提供的AI驅動程式「Automated Doubt-Solving」,此系統會推薦相關思考邏輯的影片或練習題來解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能將知識活用而非只知道解答。今年四月Zenius也和Gojek合作提供免費線上課程,目標客群為上百萬的Gojek使用者,特別是學生族群,未來也將有更多人受惠。
上述為東南亞四國的教育科技市場分析,基本上受到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遠端服務,包含線上教育或是會議軟體等都有顯著的成長,而東南亞各國亦也跟上了這一波潮流,但其市場的資源與基礎建設等環境變數等,都是在進入前需要花點時間做點功課,不論是教育科技的新創團隊或是投資者都需更加全面檢視相關變數,包含該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電腦或手機網絡的普及率,抑或疫情延燒之下所衍伸的困境是否有辦法解決,畢竟有做足充分的研究與環境評估後才不會在踏入市場後到處碰壁,也才有機會抓到痛點成功並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來源: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https://www.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com/ )
Tracxn (https://tracxn.com/ )
香港貿發局 (https://pse.is/3ndsql )
School Bright (https://www.schoolbright.co/ )
Guide Me Singapore (https://www.guidemesingapore.com/ )
With Content (https://withcontent.co/edtech-singapore/ )
Digital 2020 (https://wearesocial.com/sg/digital-2020-singapore )
Lithan (https://www.lithan.com/singapore )
VnSpeedUp (https://vnspeedup.com/ )
Edmicro (https://www.edmicro.vn/ )
Statista (https://www.statista.com/ )
The Jakarta Post (https://pse.is/3mrarp )
World Bank Blogs (https://blogs.worldbank.org/ )
Zenius (https://pse.is/3mugrd )
根據 Grand view 在2020年的調查,全世界的生物科技產值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成長到了美金7520億(近21兆台幣)。可見得生物科技產業在後疫情時代,成功吸引了各投資者的重視。
說到台灣,政府在這二十多年來,投資相當多的心力在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成立中研院、國科會、國衛院等多方研究機構,希望能更推動台灣生技研究的發展。然而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生物科技產業終於獲得大家的短暫重視。但這塊土地上,卻往往有三大難題,讓台灣在發展生技相關產業上有些顛頗:
(1)對於醫藥產業,台灣人民對於本國產品信心較低
(2)公司未上市就要被課稅,除了創業團隊本身是一大挑戰外,由於生技產業的研發期需耗時較長,且還有潛在很大機率的研發失敗可能性
(3)籌資障礙多,通常在台的投資者較希望看到短期獲利,生技產業比如製藥業,可能開始研究一種藥品,到成功上市需耗時10年。更遑論有可能臨床測試的不通過的狀況,必須重新開始研發。
而生技產業在台的發展的挑戰與艱辛,或許可以借鏡來同步觀察東南亞的現況,前往投資東南亞的生技產業,已成為企業家們的另外一個選項。在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生物科技產業亦為國家發展重心之一。而東南亞國家由於氣候、緯度的優勢,衍生出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滿足了其中一項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核心的要件。
(圖片來源:GLOBAL BIOECONOMY SUMMIT 2020 )
「製藥研究生力軍」- 新加坡&越南
這兩個國家的生技產業發展核心皆為製藥產業,不過由於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以及經濟環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兩個國家各具其特有的市場優勢。
以新加坡為例,由於其國土面積較小,沒有擁有豐富的生物天然資源,新加坡政府便決定由政策面著手,如法規環境放寬與調整、人才獎勵與鼓勵投資等政策補助,因此吸引了不少國外公司進駐及投資,根據 Statista 調查,新加坡的製藥產業在2022年的市值上看16.2億星幣(大約335億台幣)。而這樣的製藥產業生態,也在新加坡 2021 年股金排名前幾名的生技新創公司可見,
比如,2021年由MedicalStartups網站上,新加坡醫藥新創公司中排名第1的ASLAN Pharmaceuticals,此公司就致力於開發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抗體及藥物,在短短10年內便成功募資到1億美金,並於2018年順利於美國IPO成功。
而新加坡的一個非營利組織 Biotech Connection Singapore (BCS) 調查指出,新加坡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客有 70% 的比例是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其大部份投資的類型都是創投。而這樣的醫藥產業發展對於新加坡來說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世界有近6%的場外交易藥物是由新加坡產生的,而這樣的場外交易藥物預計在2024年會達到新加坡收益佔比的48% 。
而越南方面,是因其具備三大優勢,(1)高經濟成長(2)人均收入的提高(3)老化的人口,使其也成為了一個可發展製藥產業的大國。然而目前越南國內的製藥產業是缺乏資源去繼續維持研發能量,所以對於國外具嶄新的治療方法及技術的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不過,在越南發展製藥產業有其市場以及政策面的限制。比如,外國製藥公司或外國直接投資的物流公司(FDI logistic companies)不得直接自己銷售出藥物,必須透過國內的藥品經銷商來販賣。此外,還有得到藥品認證的時間耗時長等問題。雖然有這些挑戰,但根據 IBM 的調查,在2021年越南的製藥產業市值預估有77億美金(大約2.1兆台幣),越南依然是非常可觀的發展市場。
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被看好的越南的前十新創公司中,也可看到製藥產業為趨勢的現象。例如成立於2018年的越南B2B醫療新創「BuyMed」,他們的服務主要是將醫療藥品透過此平台進行統一採購與全國性的服務據點之物流路徑最佳化計算,以此讓藥品物流運送可以在最小成本下達到最高的效益,目前已有7,000 多家診所與藥局為此平台之企業會員,而他們平台的物流範圍包括了偏遠村莊的醫療中心,且透過「BuyMed」的平台可以解決越南國內80%的藥店無執照向代理商購買藥品之問題,降低診所或是藥局過往使用其他未認證管道採購到假藥或是錯誤藥品的風險,他們這樣的新創服務在推出後在短短一年內客戶與營業額成長了350%以上。
(圖片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生物資源研究生力軍」- 泰國&印尼
在生物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市場,當然不能忽略農業大國泰國及印尼的農業和食品研究發展。
先來探討泰國市場,泰國投資與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已有30年的時間,直到現在生物科技所帶來的經濟貢獻,還是佔居泰國發展「泰國4.0」前十大發展產業中的其中一項。泰國的生物科技中,由於其農業基礎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食品及農業是其發展的重點項目。
比如,因應Covid-19疫情的變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ailand Board of Investment,BOI)核准了4項計畫發展,其中包含:
(1)Thai Kyowa Biotechnologies :研究有關改良奶粉以期望在消費者體內建構良好的免疫系統
(2)Genepeutic Bio: 有關治療癌症的CAR-T免疫療法研究
(3)Fruita Biomed :研究利用有機廢棄物中的化合物來製造食物及醫藥產品的包裝
(4)Baiya-Phytopharm :發展以植物為基底的疫苗。
從這4項最新的投資計畫中,可以看到有3項聚焦在農業及食品上,意旨在泰國的生技市場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並且其總市值上看24億泰幣(大約7800萬美金,24億台幣)。
而印尼市場,在生物科技方面主要的發展核心也為農業及食物,根據 AgFunder 在2020年發布的東盟農業食品技術投資報告,印尼的農業食品科技新創公司籌集在 26 筆交易中被投資了 1.65 億美元。若於印尼開創公司,其具有三大優勢:(1)市場大(2)機會多(3)好的新創生態系統。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的調查,印尼將在2024年變成世界大五大經濟體。可見印尼在農業的發展真的不可忽視,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農業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就高達77家,目前最有潛力的 TaniHub 公司更是透過自家的服務成功在B輪募資中籌得6550萬美金,成立於2015年的TaniHub在2020年的疫情衝擊下,其營收卻是持續成長了600%,他們平台的核心特色便是將地方小農民直接串連到數百萬間小型零售商、餐飲店甚至是街頭攤販,以此降低雙方的成本,並獲得小量但品質優秀的產地直送農產品。
若要深入泰國及印尼市場還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對於生物科技產業來說是必要的,因研究耗時長、競爭對手多,所以保障研究所以及相關研發專利的重要性其高,但根據 glob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scored 指出,在研究的54個國家中,印尼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僅排名52,泰國更位居印尼之後,因此若欲前往泰國與印尼發展,除了研發投資外建議應同步進行海外國家專利的布局才會是最佳的策略。
(圖片來源: BOI Thailand)
「製藥&健康照護的兩棲戰鬥軍」- 菲律賓&馬來西亞
在東南亞生技生態圈中,也有生物科技發展相較中立且技術程度較低的國家,比如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兩國不僅針對自己的人民健康照護服務進行一系列的優化與加值化布局,同時也在製藥產業上的投資不手軟。主因為政府核心主導其市場走向,如馬來西亞政府至2010年開始便持續投資醫療與新創相關產業,而在疫情衝擊下,其市場規模預估在2027年可達到300 億美元,這是基於馬來西亞人口老齡化、疫情影響、富裕程度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增加的預估市值,且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與台灣十分相似,政府補貼高達 98% 的醫療保健費用。根據報告顯示該國在 2019 年為醫療保健款項支出為69 億美元。
而菲律賓的政府直接設立一個專屬製藥特別經濟區 - First Bulacan Business Park (FBBP),在這個特別經濟區同時支持另一項產業的發展 - 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這兩大核心產業可說是目前菲律賓產業發展的核心。而菲律賓的製藥產業根據 Statista 的調查,在2021的市值也有來到42億美金(大約 1.2 兆台幣)。
菲律賓除了在製藥產業的發展,也相當看重食物、農業的發展,尤其菲律賓為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的創辦國,其組織致力於稻米的配種以改善稻農和消費者的健康狀況。這樣的發展環境使得菲律賓在農業方面的生物科技也是佔有一大優勢。
以上為東南亞生技六大國的生技產業分析,可見其生技生態圈大致分為製藥、農業生技與健康照護共三大類別。若台灣生技新創想放眼並進駐東南亞市場,可先依發展方向先做第一輪的篩選,進一步仔細評估各國政策與相關生技研發市場條件限制。並且應考慮專利權的保障或政府對於新創的相關資源等綜合評比,再者考慮市場大小和投資環境。最後,每個市場都有其優劣,踏入之前不仿多比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圖片來源:Hortscience)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009300012/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19559/singapore-pharmaceutical-market-value/
https://aseanup.com/overview-biotechnology-thailand/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mb.com.ph/2021/02/02/govt-green-lights-countrys-first-pharmaceutical-ecozone/
https://www.thinkbiotech.com/globalbiotech/country/Indonesia
https://greenhouse.co/blog/indonesias-startup-ecosystem/
https://tracxn.com/explore/AgriTech-Startups-in-Indonesia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馬來西亞人擁有3200萬以上的人口,為東協國家中第6多的國家,其人均GDP為10192美金,為東協國家排名第3名,且馬來西亞是一個可以透過英語溝通的的國家、擁有多元文化、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高階與勞動人口都相對豐沛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競爭力和商業便利度在全球指數中名列前茅,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潛在市場。
從新創角度來看,不僅國家政府機關有一系列的資源與政策推動 (如MEDC, MaGIC, StartupMalaysia),現任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凱里·賈瑪魯丁 (Khairy Jamaluddin) 於2020年表示:「馬來西亞一直將自身國家定位為新創企業的中心,並已吸引全球許多優秀的創業人才進駐,我們將持續朝這方向前進」。而這樣的目標並非只是個口號,根據Startup Genome的《2020 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中顯示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新興創業生態系統中排名為第11名。而馬來西亞更是許多知名新創公司與獨角獸的誕生地,包括二手車交易平台 Carsome 、串流媒體平台 Iflix。或是獨角獸Grab 也是於 2012 年以 MyTeksi 的名字設立於馬來西亞,並於2014 年將團隊搬移至鄰國新加坡。
(圖片來源:Tech in Asia https://cdn.techinasia.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Anthony-Tan-graphic-PNG-750x422.png)
但在2021年,疫情再度重創馬來西亞,由於確診人口不斷攀高,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實施全面封鎖行動管制令,並至今已持續封鎖已超過一個多月,但整體狀況卻仍無趨緩,其每日確診人數仍有7000多人以上,而這樣的狀況也造成了馬來西亞人的人口失業率持續攀升。馬來西亞失業人口從2020年一度高達80萬人以上,其中光是IT產業便有近19萬位員工失去了他們的工作,而旅遊及餐飲相關服務業就更加慘淡,在這波衝擊下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學者阿迪特亞馬圖(Dr. Aaditya Mattoo)認為,馬來西亞需趁這一波重新解構服務產業,將既有的服務業進行先進的數位轉型與創新,不僅是在疫情衝擊下地必要市場手段,更是為了疫情舒緩後的地經濟增長動力。
(圖片來源:Vincent Liew )
因此政府機構到企業,都已在Covid-19衝擊下進行數位轉型,不論是人力管理或是業務服務都逐漸雲端化與行動化,而馬來西亞的中小型企業們,過去時常拒絕投資數位化工具或是培育相關人才,在去年也別無選擇,只能接受變革以保持業務發展,這樣的的市場環境讓我們看到有86%的馬來西亞企業表示,他們將聘請具有數位能力或是相關新興技術能力的員工。
而馬來西亞的新創企業們也抓緊這一波轉型的市場驅動浪潮中,開始廣泛地吸收人才,根據馬來西亞的新創職缺網站Workana的數據顯示,約有 50% 是專業技術相關人才需求,工作內容從數據分析、平台系統開發到行動應用程式的維護等,其次有約 25% 屬於設計人才,包含平面圖樣設計、介面設計、美術設計到UI/UX等,第三多為約數位行銷人才包含社群管理與維護、數位媒體投放、數位廣告分析師等佔比約 15%。
(圖片來源: StartupMalaysia)
最後台灣新創若想進入馬來西亞的話,雖然在疫情爆發中難以切入,但透過這次機會協尋人才的加入開始海外的業務拓展亦是一個機會,並可從學生實習計畫切入,例如馬來西亞政府所發起的「TALENTCORP」計畫,在去年2020年便成功將培育了14萬位學生進入新創公司或中大型企業實習,同時臺灣的TCA人才循環大聯盟「國際學生實務研習」計畫亦提供這樣的在台海外人才進入新創與企業進行實習,這些都會是新創企業們獲取國際人才的一個通路。
參考資料:
https://www.techinasia.com/makings-greatness-malaysia-toptier-startup-ecosystem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Startups/Malaysia-based-jobs-matching-startup-rides-remote-wave
https://www.talentcirculationalliance.org/
https://www.talentcorp.com.my/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現在的東協市場與東南亞生態已與大多數台灣人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根據Google的 「e-Conomy SEA Report」,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年內東南亞經濟體的數位經濟的成長曲線非常強大,而這樣數位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也孵化了不少新創獨角獸企業體,分別是「觀光旅遊」(Travel)、「新社群媒體」(Media)、「電商平台」(e-Commerce)與「交通運輸與美食外送」(Transport & Food),同時數位金融服務(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也逐漸嶄露頭角,而在2020年受到Covid的疫情衝擊,更是加大消費者與企業體們對於「線上服務」(Online Service)的需求與使用頻率,並進一步帶動數位支付工具與數位銀行的成長。
其次針對疫情對於生活上的衝擊與影響,新創們在健康科技(HealthTech)與教育科技(EdTech)還有辦公通訊軟體與平台們,也紛紛被企業們與創投看好,並開始導入使用合作或是加速這些新創團隊工具的市場推廣力道。
隨著東南亞國家的數位經濟與市場快速成長,東協市場這風口更是培育出不少新創獨角獸。根據nextunicorn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東南亞地區的新創獨角獸就有12家,其中以新加坡擁有最多家獨角獸並于被全球事業體們看好,目前新加坡有6家(Grab、HyalRoute、Trax、SEA、Lazada、PatSnap)其次印尼擁有4家獨角獸(Go-Jek、Tokopedia、Bukalapak、Traveloka)接著是越南1家(VNG)與菲律賓1家(Revolution Precrafted)。
(圖片來源: nextunicorn.ventures)
東南亞的獨角獸們皆是平台服務起家,除了純線上的電商之外,真正打造出新創服務帝國的印尼為例,他們從交通運輸、食物外送和快遞這三大生活服務中建立起穩固的基礎,穩定且快速成長,並利用此用戶生態與市場更是快速在電子金融商務方面建立了對應的系統與功能,培養消費者線上服務預約與行動支付的習慣,並在東南亞地區成功的收購了曾經的獨角獸之光Uber的市場與團隊。
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台灣的新創團隊若想前往東協市場的話,事實上可以把握下列幾個市場特性,並針對自身企業的需求與服務目標評估欲想進軍的國家,而目前東協國家可以拆分為「市場資源豐沛者」 或 「市場潛力巨大者」。
這三個國家以皆有下列之特性:政府擁有豐沛資源與推動計畫、擁有具代表的加速器與創投成績、跳往國際市場的最佳試煉場域。
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在推動新創市場時目標便是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企業的亞洲節點」(Global-Asia node)進一步分析新加坡的新創推動的成績,首先是由政府帶頭透過國際聯盟與創投們一同合作,以跨界官、產、學三方知共同推動,同時透過政府國家力量在海外設立新創基地,而新創營運單位更是可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獲得大量的企業資源與創投們的程序加速等優勢,而新加坡設立之新創公司亦能藉此開拓全球業務,例如新加坡的Blk71,已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設立基地,其任務便是協助新加坡新創企業快速進入美國市場與矽谷國際創投們的目光之間,而Blk71不僅在美國設立了基地,更是于在印尼雅加達、萬隆、日惹及中國蘇州設立新創基地,反應出瞄準的是這些市場內需潛力十分碩大的國家。
這三個國家所擁有的特性:人口多內需高、消費者行動數位能力高、享樂主義的消費習慣
以印尼為例,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人口國,同時更是擁有了印尼更是屬於人口高金字塔類型,意旨人口仍然保持快速正成長的擴張狀態,同時印尼為東南亞國家數位經濟的重鎮。根據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0 的報告指出,印尼的雅加達亞洲地區之新創生態系排名第2,且若從生態系價值來檢視,印尼雅加達位更是獲得亞洲第一的殊榮,其新創產值高達263億美元,意旨印尼在新創的發展存在很大潛力與市場產值,而印尼更是東南亞國家中孕育出最多”生活服務型之獨角獸”的國家。同時印尼政府亦與民間新創輔導單位Kibar共同推動「1,000 Digital Startup」計畫,目標為在2020年一年將培育出1,000家數位新創公司,而印尼中小企業處亦有提供新創育成計畫協助業者全面的資源支持,串連當地新創社群生態系。
雖然COVID-19疫情對全球人民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很大的數位轉變。東南亞國家消費者消費習慣也從線下逐漸轉移至線上,其成長率皆高達205以上,包括食物外送(34%)、生鮮雜貨(33%)、線上教育(22%)、媒體影像(22%)、音樂串流(21%)等娛樂。根據調查有超過30%地的東南亞消費者是因為疫情而開始使用新的數位服務,其中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非大都市地區。由於目前東協確診人數超過100萬且仍處於不同程度的封鎖,數位化/虛擬化的經濟活動更是會持續加速與成長,這些都將會是台灣新創業者切入的機會。
最後在東南亞市場發展中,有6大指標可給新創企業們在切入時進行評估,分別是:消費者數位化程度、支付系統、當地人才、市場文化、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
首先第一組指標:消費者的數位化程度與支付系統,在已發展的東協國家而言並不是什麼巨大障礙,僅需掌握消費者所習慣的電商平台、習慣之媒體資源以及支付系統串接與銀行規範等,即可了解
第二組指標:當地人才與市場文化,事實上在東協國家所擁有的數位化人才依然不足,因此這會是一個關鍵,誰能搶到當地的數位化人才將會有更快的節奏可以將服務與產品帶入市場,其次是市場文化,東協各國美輪美奐的各國文化風情事實上與市場消費者習慣與接受度息息相關,例如泰國皇室的重要程度或是產品是否有清真認證等關鍵因素,都是進入該國家市場前須做足的功課。
第三組指標: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目前大多已發展國家都有對應之新創政策與資源提供(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 但各國所關注之新創亦有產業領域需求,例如泰國、越南與印尼的農業科技、食物科技及教育科技,或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在金融科技、運輸科技教育科技之需求等都有釋出對應的資源與外籍團隊申請相關資源補助政策,同時團隊在發展若能獲得當地企業的合作或是創投資源導入,將會更有效的加速新創團隊自身的事業成長。
參考資料:
https://economysea.withgoogle.com/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gser2020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