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創投集團旗下品牌:新創101(STARTUP 101)加速器在四月二十一日於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 舉辦第一場生態圈鏈結活動 「新創募資經驗分享:獲上億募資的關鍵與募資前該做的準備」。
本場活動同時具備創投與新創兩種視角,由 華陽創投集團 呂緗柔Cami Lu營運合夥人暨執行長 主持(右一),與兩位具新創成功募資經驗之前輩共同探討新創募資的秘訣與風險。兩位講者分別為 動見科技OmniEyes 周俊廷執行長(左二) 與 亞馬遜雲端服務AWS鄭凱富新創生態系商務拓展經理(左一)。
周俊廷執行長以教授創業的自身經驗,帶出其募資曾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並提供完成A輪募資應具備的心法與準備。鄭凱富經理過去亦有豐富成功新創公司營運與出場經驗,同時在知名跨國新創企業擔任管理階層,目前於AWS 亞馬遜新創生態系服務,負責新創加速發展。
呂執行長表示,投資人十分看重創辦人特質。創辦人是否能妥善運用資金、具有前瞻的眼界、圓滑的待人處事、誠信的道德準則皆是影響投資與否的關鍵,而越早與投資人相識與密切互動,越能提高未來募資成功的可能性。
同時,募資成功的新創也要做好「被投後管理」。拿到投資後也要維持長期的良好關係,重視創投的協助與建議,使更加了解公司營運狀況與未來目標,提高信任度,為下一輪募資做好準備。
周教授表示,募資中最困難的事,就是準時完成。因募資期需要大量與投資人溝通、協商,通常耗時9-24個月。新創是否已準備好募資期間的支出、盡可能放大手中籌碼,將是新創能否取得好的投資條件的關鍵。因此周教授建議當新創有明確目標時就可以開始進行募資規劃,切莫等到資金不足時才啟動。
鄭經理分享了過去協助新創募資的實戰經驗,大部分新創在募資時需耗費大量心力,平均每日要與1-3位投資人會談。在此期間公司能否自主運行,充實的營運團隊、管理制度與服務成熟度,提升新創適應力與韌性,亦會是新創與投資人協議的重要籌碼。
除新創基本面外,我們看中的是創辦人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會愈到許多困難與挑戰,創辦人的抗壓性是否足夠、是否能有效調解股東、團隊間的矛盾,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是否能及時調整,以及是否能接受創投提出的建議與幫助,皆是創投關注的重要指標。
同時,創投需要看到亮點。 每位投資人平均單月看上百件新創簡報。鄭經理表示,脫穎而出的秘訣,是新創必須具備特別價值,且此價值能專注解決市場上的痛點。可以是對既有痛點提供不同解方,可以是技術領先全球,可以是創辦人資歷豐富,亦可以是靈活的商業模式與龐大的獲利空間與市場規模。
每位投資人對於估值有著不同的評估方法。周教授表示,新創估值就像是商品買賣,高風險新創的價值並不是絕對的,而是比較後的結果。新創公司應專注在公司成長、並讓投資人看見潛力,有越多投資人對公司有投資意願,在新創估值上就有更多溝通空間。
呂執行長提到過去募資的經驗,過往因為先前估值過高,公司營收卻無法有相對應表現,將導致未來投資人入場之疑慮、增加後續募資的困難,甚至有可能需賤價求售,對新創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本次活動很榮幸邀請到各界創投與新創夥伴一同參與,會談中提及許多募資應具備的心態與想法、詳細分析了海內外投資人之差異。在會後QA與交流時間中亦有針對海內外創業環境異同、新創資源申請的議題提問與回答。新創101(STARTUP101)加速器專注輔導新創進行財務調整與募資規劃,很高興能透過這個機會交流,也讓更多夥伴可以從創投的角度認識新創生態圈。
華陽創投與 TTA(Taiwan Tech Arena)於2022年首推財務型、投資型加速器,每屆將挹注500萬元以上保證投資、提供全方位培育資源、專注財務面輔導與媒合海內外投資人。
六月始至九月終,為期四個月的培訓期間,華陽創投將提供加速衝刺課程、一對一業師輔導、創投媒合會、Demo Day等資源,協助掌握創業與募資精隨,並提升新創曝光機會。團隊亦可進駐TTA工作空間,取得免費會議與活動場地,創業所需之資源一次掌握!
了解更多 華陽創投 x 新創101 加速器計畫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101 臉書 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在與各個新創團隊接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創業家常陷入一些迷思,而這些迷思每個都有可能是新創失敗的致命傷,但有趣的是,創業家們往往都自負不可能犯下這樣的錯誤。為了讓台灣更多新創能走得更長遠,我們結合多年創投及輔導新創的經驗,整理出創業家最常遇到的七大迷思。
每相隔一段時間,創業市場總會冒出一個問題:創業到底應該是怎麼開始的?是要先找到市場的問題,再去尋找解方作為創業題材呢?又或是在一個新技術的產生後,再去發掘這樣的技術能解決市場什麼樣的問題呢?有人說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問題,但當你實際創業後,便會發現這兩者究竟哪一種才是較適合的創業方式。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被解決,只要思考一個問題,消費者傾向做的選擇是創造問題還是解決問題。若是一個技術被發明出來後,才去尋找技術在市場中的定位,可能會面臨此項技術無處可用的困境,這時候如果要生存就必須要要求消費者為了這項供給改變他的需求,這將是較困難的,且較難精準的符合市場,一堆在實驗室後便無消無息的技術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身為一個創業者,在創業開始前要問自己及為企業決定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我要解決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一旦確定了問題,便可針對痛點進行開發,更快更精準的發展新創。
(延伸閱讀:「你想解決什麼,為什麼可以解決」,是創業者最重要也最不能忘的自我提問)
連接迷思一提及的先研發技術再尋找市場,將為導致第二項迷思的原因之一,為了呈現技術具備市場可行性,新創團隊常會表示此技術將可以應用在各個產業,但因為各領域的市場條件和適合的行銷策略有所差異,最後淪落至為每個市場看似都有機會,卻又都無法順利成交的情形。
而另一項可能導致新創團隊認為自己什麼領域都可以做的因素,則是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備較多的功能,因此便期待能夠進入這些功能的每個市場,取得這些市場的聯集作為自身的發展方向,然而這樣的策略使得新創在前期要投注的資源大大增加,不論是資金或是人才的培育,過高的成本使得新創團隊面臨更高的風險,且各個產業皆插足,也很容易導致各個產業都不專精的問題,難與深耕該產業的其他企業競爭。
事實上,許多新創團隊之所以成功皆在於從需求出發,確定了市場的定位,相較於什麼都想湊一腳,更選擇聚焦在特定市場,並針對該市場進行產品及服務的調整,將資源聚集全力發展,「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找錯市場便遠離成功」創業家需要時時謹記在心。
「創業就是找到一塊未被發現的市場,開發出獨特的商業理念,並獨占該市場」錯!大錯特錯!許多想創業的人認為必須與眾不同並具有獨特性才能當作創業點子,於是一旦他們發現也有人在做一樣的事便會放棄,終陷入不斷卡在起點的泥沼。然而,細想,全球會有多少個這樣從無人耕耘的市場存在呢?創業家必須謹記在心的是:有優秀的競爭對手是最幸運的事情,如果你是唯一一個賣你所賣的東西的人,你怎麼知道它有市場?藉由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你也能更有效率地獲得優化靈感,並且你將不必獨自教育市場。
MySpace 在 Facebook 之前就已經存在;Google 沒有發明搜索貨幣化;Microsoft Windows 不是第一個 GUI 操作系統;字節跳動旗下 TikTok 靠模仿起家,但現在幾乎沒人知道 Musical.ly。相較於從頭開發,藉由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劣點,再進行研發改善,將會大大提升效率,畢竟從 1 到 100 永遠比從 0 到 1 來的簡單得多,成功與否的關鍵從來不在成為第一,而是成為最了解消費者痛點的企業。
不要擔心你的創業題目無聊,如果你的創業題目是一個常見的的問題,代表這是塊大市場;也不要擔心你不是第一個進入市場的企業家,從歷史上來看,最先進入市場的企業失敗的可能性也最大。試著在提供的解決方案中,而不是在正在解決的問題中,保持獨特性,巨大的市場及產品或服務本身的真正價值,遠比看似顛覆性的商業理念更有價值。
當新創漸漸茁壯後,對於資金的需求也將會出現,募資的時間點也令許多創業家感到困擾。有人說,對於投資人來說,一間新創只有一次機會,若是在第一次 Pitch 無法引起投資人興趣,那之後基本上很難讓投資人改變心意,所以務必先將產品服務、商業計畫做到完美後再開始尋找投資人,但真的是這樣嗎?
若是如上段提及的說法來看,新創在募資時根本不該有種子輪、天使輪、ABCD等輪次的設計,每間新創應該就只會用完美的產品募資一次,然後便能順利上市,但實際上,募資並不是這樣發展的。
市場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對於尚未完全打入市場的新創而言,要做的事情應是隨時的調整產品以符合市場的需求,而不是始終堅持著不可行的計畫,因此身為一個創業者,最不該投注所有心力做的事就是制定一個完美的商業計畫,因為那並不可能發生。基本上,只要產品服務已經有了初步數據、經過基本的市場驗證後,創業家便可以依據公司的規劃開始尋找適合的投資人,畢竟投資人是否投資新創,看重的是潛力,而不是現在的價值。
(延伸閱讀:創業圈當紅的精實創業)
對於創業家來說,新創就是自己的小孩,自然而然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是最優秀、最具價值的,因此有時候會將估值估得太高,在過高估值的情況下,反而會讓下一輪募資遇到很大很大的問題,因為下一輪原則上是要比這一輪做出更高的價值,假設前一輪談太高,反而會造成太大的壓力。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產生疑惑:大家都說創投會砍價,我如果估值估的太準確,難道不會造成跟創投談判的空間縮小嗎?但這種傳統市場買賣大白菜的殺價方式跟新創募資市場的談判仍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只有估值離市場行情及該創投的可接受投資估值範圍不會太遠時,那才會開始有談判的機會,若是過高估值,很可能在一開始便被投資人打回票。
(延伸閱讀:新創企業的市場估值怎麼看?先從三階段分類做起)
在創業培訓估值課程中,學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們現在都還在虧損,但那是因為我們還在成長,五年後我們將會成為 xx 產業的龍頭。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其實創投心中白眼都已經翻到天花板了。
我們能夠理解新創團隊在成熟前,需要不斷的調整優化,然而最不能犯的商業罪過便是忽視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商場上不同於單純的研究機構,每一筆研發成本的投入,都應考量到這筆成本在未來能帶來的營收,在這個時代,想要空口套白狼已經不再是那麼容易的事。
創業家的每筆資金皆得來不易,資金運用上當然要謹慎,世界上有三種可以一直不斷試錯的情形:還是小孩的時候、在學校的時候,和在創業的時候,所以常有人說,創業資金基本上應該規劃三分之一是拿來犯錯的。
從犯錯中學習是最快速成長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新創可以犯錯,又或是說需要犯錯的原因,創業家的目標是犯具有大學習價值的廉價小錯誤,而不是昂貴的大錯誤,從錯誤中快速調整,這些養分便會堆積成最後的成功。
創業從來不是一條輕鬆路,其中甘苦辛酸只有創業家們能夠理解,成功失敗往往只是一線之隔,一路上會遇到千萬種的難關,避開以上七大迷思讓你關關難過關關過。
參考資料: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許多有先見的領導者在過去十年間已默默開始進行企業數位轉型,大家都知道未來的世界只可能不斷往數位的方向前進,因此這可以說已經是一個不新的議題了,然而為什麼最近對於數位轉型的討論及論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呢?主要是因為近兩年疫情的影響,遠距離的生活模式使數位轉型的急迫性更是顯而易見,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指出:83% 的受訪公司表示疫情加速了企業的數位轉型計畫,國際知名研調機構 IDC 亦預測 2022~2024 年直接投資於數位轉型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 16.5%, 在 2022 年全球經濟將有超過二分之一的比重會建立在數位化的基礎上。
究竟什麼是數位轉型呢?目前並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綜合各大機構說法,數位轉型其實就是在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期望發生變化的推動下,使用數位技術創新,藉由新技術、人才和流程改善業務運營和滿足客戶需求,以帶來新的收入來源、提高利潤及競爭力和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延伸閱讀:數位轉型是什麼 ? 變動中抓住翻身的關鍵機會)
企業在數位科技應用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驟便是數位化,簡單來說便是將紙本資料轉成電腦資料,而在這一階段,要整理的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紙本資料,同時間還要改變人長期以來的工作思維與習慣,因此在這一階段,來自外界的協助非常重要,專業的團隊能讓這段過程事半功倍,並節省大量時間。
在完成紙本資料數位化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利用這批數位資料做應用,採用互連、統計、分析、視覺化、跨資料結合等數位工具,改善既有的商業活動,如強化顧客體驗、提升服務品質、確保資料安全等,進一步地加強營運效率和公司體質。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還停留在此一數位優化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便是大家常提及的數位轉型,數位轉型的重點是企業要能夠運用數位科技驅動企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新產品或跨入新市場,不再僅是將既有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創造出新東西,而創造出新東西的方式通常有二種,可以是公司從原先做實體商品發展出數位類型的商品,也可以是販售公司在進行三階段數位科技應用過程的服務,將過去的經驗化成商品協助其他企業進行轉型。(延伸閱讀:Google《2021 企業數位轉型關鍵報告》)
1. 高層或領導人的支持
在進行數位轉型時,管理層常要面對短期營收與長期生存的抉擇,若是不轉型維持現有商業模式,可能近五年內公司仍將持續有穩定營收,但是五年後,便可能被市場拋棄;若是決定進行數位轉型,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無論是時間、人力或是資金,公司將會需要面對來自股東、員工適應期等的壓力及需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而若是公司決策者無法下轉型與否決定,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員工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對於數位轉型將是一大傷害,但若決策者十分堅定轉型立場,並且投注資源親身參與,一般而言,員工便會明顯感受到公司對於數位轉型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轉型成功率、降低轉換的陣痛期。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2. 確定轉型目標
轉型目標的設定也為一大關鍵要素,現在大多數企業皆表示要進行數位轉型,但卻有一部份企業不知道轉型的目標到底在哪裡,盲目地引進數位工具,反而會造成舊工作思維和新工具之間的衝突,進而導致公司運作陷入混亂。
企業決策者應於數位轉型正式開始前便先決定公司轉型的目標為何?是創造什麼類型的商業模式、發展出哪類型的新產品、又或是全面無紙化、數位化等,應與員工溝通清楚對於轉型後的理想目標或樣子,並依據目標規劃出合適的步驟,員工方能有所依從。
3. 組織文化變革
數位轉型的核心並不是科技的轉型而是人的轉型,客戶的需求決定了發展方向,外部戰略夥伴提供轉型整合能量,內部員工提供經驗並採取創新心態接受新挑戰,跨部門之間的合作確保數轉方向正確,而數位工具只是一項協助執行的方法。
由於大多數員工日常便是完成指派的工作,因此較難察覺公司長期的危機,只是認為公司目前並沒有問題,因此常會對於高層要執行長期策略時必須改變工作日常的狀況產生反彈心態,在這時要如何讓員工了解公司策略便是關鍵點,公司應培養員工能夠進行水平且垂直的無摩擦溝通、跨部門的資源共享與合作,還有以客戶為中心發展的設計思維,讓員工並非被迫、而是了解原因後真心願意與公司一起進步轉型。
服務業的數位轉型大概是在 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和勤業提出「數轉驅動力為策略而非技術」開始發展的,而在 2019 年受 Covid-19 疫情影響,因應消費習慣的改變,加速了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在各產業皆有超過半數的業者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對於數位轉型的投資,為顧客創造全新的數位體驗感受。
在零售消費業,可以觀察到近兩年使用非實體平台消費的消費者急速增加,去年年中掛牌的台灣新創之光 91APP 也可以反映此一趨勢,該品牌協助零售品牌打造 OMO(Online Merge Offline)整合,串接實體與非實體商店的數據及客源為重點,凸顯未來消費零售業在應用數位科技的方向,將會落在平台及實體店面的整合、使用 AR 技術提升消費者體驗、運用數據分析精準行銷、維護平台安全等。
而對於本身已有使用電腦系統的金融業而言,其數轉程度相較於其他服務業較高,近期從先前將資料存放電腦的被動式管理改為主動式的利用雲端平台系統進行金融服務,然而金融業因法規受限多、銀行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未來要如何在網銀市場占到一席之地、面對企業客戶應如何串聯多系統、新型態貨幣交易或整合、金融科技創新等議題,皆為金融業未來面對數位轉型時的一大重點。
另消費者對於醫療保健要求更好的時間、空間彈性及預防式醫療的需求增加,然目前醫療保健業由於法規等問題,數轉程度仍較低。未來趨勢為將醫療院所及健身房等串聯,創造單一健康管理平台(EHR),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增加就醫彈性,或是發展穿戴式醫療設備等。
受疫情影響,旅遊飯店業在這兩年間面臨了極大的起伏,從疫情爆發時整個行業的急速衰退,到現在較預期強勁的復甦速度,皆在考驗著旅遊飯店業的韌性,也因為復甦速度遠勝於預期,去年因疫情裁減的人力無法及時補足,且基於健康衛生的因素,過去旅遊飯店業以人的服務為中心的模式被迫進行改變,而今各家業者應致力推動自動化系統,除使用 AI/AR 系統推動智慧旅遊,也可與資訊及電子商務平台等合作,利用數位科技創造流暢顧客體驗。
與旅遊飯店業呈現相反狀況的便是物流業了,在疫情爆發以來,物流業的運送量劇增,目前正以 8.8% 的年複合成長率成長,大幅增加的需求使物流人工紙本運作不再可行,為解決延遲危機,其數位轉型重點著重在利用雲端智能系統控制物流作業,並藉由數據分析系統預測需求,使失控的物流危機得到解決。
(延伸閱讀:服務業4.0時代如何提昇生產力:向新加坡取經)
相較於服務業的數位轉型,製造業開始數轉的時間點又更早了,自從 2011 年德國推行工業 4.0 後,數位轉型這個概念便慢慢地進入到製造業中,而 2018 年的中美貿易戰是製造業數位轉型的第一個加速點,當時的保護主義增加製造業自各國設廠的困難,業者不得不開始找尋新的方式發展, 而同樣的疫情也為製造業的轉型添了一把柴火,配合居家辦公,許多訪廠的出差必須取消,監控各地的廠房變的愈加困難。
在 Dimensional Research 產製的 2021 製造業報告中,有 91% 的領導者提及在過去一年增加了在數轉的投資,並有 95% 的人認為數轉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具有必要性;而根據 Deloitte 與 MAPI 的調查也顯示,有 86% 的人認為,智慧工廠將在 5 年內成為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
食品製造業在此次疫情前雖已採用自動化設備,但缺乏共享數據及遠端操作的智能整合設備和數據分析系統,在數位轉型的路上,若能使用數據預測系統,將能大大提高提高供應鏈面對外來環境變動的敏捷性。
在化工製造業,供應鏈及勞動力問題加速數轉,已有化工廠進入擴大規模試驗的階段,已進行數位轉型和尚未開始的企業間的落差將會擴大。產業主要數位轉型方向為,運用預測分析系統進行機台維護及預測需求減少成本、以感測器及數位雙生實施遠端監控、利用人工智慧及自動化更廣泛及快速地進行研發,藉由自動化預測及監控系統達到更高的韌性。
紡織業也是數位轉型有感的產業之一,受勞動力成本提高、客製化少量製作的趨勢,數位轉型的進程幾乎可說是決定了此產業各企業的生存之爭,而在疫情中也顯示,比起數位程度較低的企業,數位程度較高的企業能有效降低損害,紡織業過去常被認為是許多地方的夕陽產業,然而若是能夠藉由數位轉型,整合硬軟體及上下游系統提高生產效率,或是利用電腦控制物料搬運系統節省成本,該企業持續生存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延伸閱讀:《數位升級篇》 整合與共融 數位化再創新 企業彎道超車好機會)
那數位轉型到底有沒有它的必要性呢?大多數人應都會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轉型確實不是立竿見影的行動,但卻是不得不做的策略,為的是追求企業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是企業拓展新的商業機會很好的調整,若是你不前進,當他家公司轉型成功時,客戶便會一瞬間的流失大半,終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
數位轉型是一個隨時在進行調整修正的動態進程,並沒有任何通用版或是速效的數位轉型策略存在,甚至很難量化投入之後的回報,在轉型時也會面臨陣痛期,但要想在時代的演進中,搶進數位轉型的浪潮成為未來企業,唯有投入資源、堅定內心、耐心等待,以客戶為核心確認最終目標,循序漸進帶領企業轉變商業模式、再造企業價值與重塑競爭優勢,方能實現企業永續經營。
參考資料:
Startup 101 是台灣新創募資媒合最速的平台。
想知道更多新創資訊,記得關注 Startup 101 臉書和訂閱 Startup101 電子報!
徵求想要提升國際視野的你、對於創業有興趣的朋友、想要前進國際市場的新創公司!本講座將分享新創拓展海外時,會面臨的相關挑戰和解決方式。以創投、加速器、新創公司三種觀點討論新創擴展海外市場大小事 ,協助大家了解更廣闊的市場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新創企業要如何前進海外?要如何組成跨國團隊?要注意什麼細節和做什麼準備?這場活動我們很榮幸邀請到 華陽創投的營運合夥人-呂緗柔 Cami Lu、微軟雲端開發平台-資深產品經理- 何諺錡 Micheal Ho、VU Venture Partners-Venture Fellow- 張鈺惠 Evy Chang 一同交流,人才對接、市場開發、國際資本市場等等,讓我們一起成長、跨越創業的種種挑戰!
【活動內容】
----------------------------------------English Below--------------------------------------------------
Online Seminar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 Startups
Date: Nov. 24th, 2021 (Wed)
Time: 14:00-16:15 (GMT+8)
Please click here to register. The event will be held in English and the live video link will be sent to the participants 3 days before the seminar.
Speakers:
Startup 101, Operation Partner/ CEO - Cami Lu
VU Venture Partners , Venture Fellow - Evy Chang
Microsoft Azure DevEx Engineering Team, Senior Program Manager- Michael Ho
Theme:
Overseas Expansion for Startups: Talents, Marke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Market (Focus on startups in IoT, AR/VR, AI sectors)
Topics:
- International Talent Acquisition
- Collaborate with Coprates Overseas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Accelerators: Key Factors for Startup Investment
- Startup Cases Discussion: IoT, AR/VR, AI Sectors
The organiz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modify, change, and cancel the event.
Adviser: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Organizer: Sunsino Venture Group, Startup lsland Taiwan、Startup 101, Sunino Innovation Tech
Co-Organizer: 中華民國新創發展協會
全球在疫情尚未乎舒緩的現在,各國的學生們在學習模式上與以前也大不相同,透過線上軟體或平台,不用到教室也能學習知識,而遠距教學與教育科技也因疫情的影響變成全球趨勢之一。根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調查,東南亞各政府在2020年後大力推動教育科技與新創相關政策與補助,同時也讓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品的銷售額與使用量有顯著的增加,直至2027年,ASEAN的數位教育與遠距教學市場估值初步估計將會來到368.79億美元。
事實上COVID-19疫情爆發前,國際市場許多人仍對於遠距教學未抱持太大的信心。例如聯合國的研究中(United Nations research)顯示,東南亞目前擁有 7 億多的人口,其中 26% 屬於就學年齡組,這看似龐大的商機事實上處處充滿挑戰,例如東協其平均識字率僅有58%,且有不少地區其網路速度平均不及1M,加上智慧型裝置或是電腦設備其普及率並未超過70%,意旨整體環境與目標客群之弱勢,不論是在數位教育的基礎設施與目標客群所需配備之智慧設備非常不足。同時從市場面的反應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根據Google SEA 2019報告中顯示,東協地區針對教育科技的新創投資總額僅有 4.8 億美元,反觀其電商新創與企業投資額確高達3000億美元。
同時檢視台灣教育新創環境,雖然教育科技新創產業在過去10年不斷推陳出新,並將硬體設備服務擴大至APP、雲端平台等,但整體發展與市場應用程度仍為緩慢,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三點。第一,教育產業相較於其他產業更偏向社會公益性質,在產業化發展之下容易面臨賺錢與堅持理念的兩難,同時台灣的教育科技業整合度並不完整,如相關政府資源卻切分在教育部及經濟部身上,並有教育界不理解商業經營需求,與經濟部會不熟識教育產業模式與生態的情形。第二,政府設立預算多以硬體設備為主,軟體為輔,業者僅能設法與硬體廠商合作,可能錯失了開發新型軟體或是線上平台開發的機會,同時因為硬體的限制造成複製與擴充步驟難以快速拓展。第三,老師們既是使用者也是產品推廣者,然而部分老師習慣傳統授業方式,仍排斥使用新型態的教育工具,同時不少學校亦有發生難以操作的系統平台造成教師們更大負擔與反感,對於台灣既有教育新創來說是很大的困境。但若放眼東南亞市場,已有許多國家的政府與私人企業共同攜手發展,並積極整合拓展線上教學與教育科技的發展,這對於想發展教育新創的新創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市場選擇。
「正值爆發成長階段的市場」- 泰國
根據Tracxn平台的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泰國共有74家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公司,同時根據香港貿發局調查,泰國人民預計於未來三年間在教育方面的開銷將會持續增加,舉凡工程學、商業管理、外籍語言等線上課程,不僅揭示泰國人民對於學習的熱情,也透露出當地終身學習的發展趨勢。因應線上學習所伴隨的工作準備, School Bright這間泰國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為老師們減少了90%以上的學校工作量,包含為每個學生建立完整的個人數據及文件分類歸檔,在300多所學校進行實測後,系統內整理了超過20萬名學生數據,成功讓學校管理系統化,也讓老師更能把時間專注在陪伴學生及與家長溝通上。Future Point Language Centre董事總經理Mekata提到,英語學習原是泰國最受歡迎的線上課程,因為這是商業、教育和旅遊業的全球語言。然而隨著近年到訪泰國的中國旅客及企業越來越多,中文也成為英語之外的國際語言,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生活當中,終身學習是如此重要的一門課,如何打入泰國當地學校將會是教育科技新創團隊們的主要挑戰。
「顯著且資源豐沛的市場」- 新加坡及越南
根據匯豐教育價值報告,73% 的新加坡父母在孩子上學前就計劃好孩子的教育,而 52% 的新加坡人甚至願意負債來資助孩子的教育,也許是華人社會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期許及其未來的成就在無形中變成了一種使命,新加坡政府也為了推動終身學習而做好準備,朝向智慧國家的願景前進。根據Digital 2020,在新加坡有高達95%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同時IoT裝置的使用率也隨之提高,手機的廣泛使用顯然為教育科技提供了一線商機。新加坡政府亦支持這樣的數位轉型趨勢,更成立了Lithan Academy,一個政府認可的數位技能學院,該平台不僅提供數位化學習給企業人才,達到工作結合學習的效果,同時也提供綜合工作學習學位,用以鼓勵各教育科技新創公司,目前已服務超過30,000名學習者和2000家企業。
越南的教育學習市場一直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潛力市場,根據Tracxn平台統計至2021年8月9日止,目前在教育科技領域共有109家新創團隊企業。根據VnSpeedUp的數據顯示,越南的線上學習市場規模在2019年為2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在2019~ 2023年之間可達到20.2%。越南同時也是2019年全球線上學習增幅最大的市場之一(+44.3%),這些數據對新創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教育科技(Edtech)新創投資在越南創投領域是屬於第三高的領域,僅次於電子商務(E-commerce)和金融科技(Fintech)。受到亞洲和東南亞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影響,包含經濟增長率、人口成長率及龐大的網路建設與逐漸穩定的線上通訊,越南的學習市場之所以較其他國家突出是由於其具備較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例如越南的Edmicro,為了解決現代學生學習力及專注力較低的狀況,該平台著重於個人化學習導向,適時調整學生能吸收的最大限度內容,並同時調整學習步調,依據每個學生的進步程度、領域偏好及學習熱情優化個人學習目標。Edmicro目前也致力開發學習生態系統「Onluyen.vn」,幫助學生能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同時根據平台上的心理適性測驗,其結果也會根據個人擅長及待加強的領域做推薦或是補強建議。如此高個性化平台每個月都幫助超過50萬名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同時補足欠缺之處。根據Statista數據庫的數據,到2023年底,越南的聯網設備普及率預計將提高到75%,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將縮小未來在越南的教育科技新創團隊的挑戰與阻礙,並且大幅度提昇這塊市場的價值,吸引全球的投資人進駐投資。
「具巨大潛力但挑戰難度也高的市場」- 印尼
印尼為世上人口總數第四多的國家,然而根據2020年《雅加達郵報》指出,其在教育科技上的發展潛力仍是個未知數,從人口基數與生育率來看似乎有著大量的潛力,但目前市場既有客戶與相關新創團隊卻屈指可數,因為該國家在數位教育上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只有34%的學生有硬體設備能進行線上學習,但這同時也是印尼教育科技市場切入市場的機會之一。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目前有6000萬的學生必須適應遠距教學的學習方式,看似是一場危機卻也是轉機,疫情顯然加速了印尼教育科技應用與市場的成長。以Zenius為例,該公司提供免費權限給1至12年級的學生們觀看超過80,000則不同科目的教育相關影片,更在今年初釋出由WhatsAPP提供的AI驅動程式「Automated Doubt-Solving」,此系統會推薦相關思考邏輯的影片或練習題來解釋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能將知識活用而非只知道解答。今年四月Zenius也和Gojek合作提供免費線上課程,目標客群為上百萬的Gojek使用者,特別是學生族群,未來也將有更多人受惠。
上述為東南亞四國的教育科技市場分析,基本上受到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遠端服務,包含線上教育或是會議軟體等都有顯著的成長,而東南亞各國亦也跟上了這一波潮流,但其市場的資源與基礎建設等環境變數等,都是在進入前需要花點時間做點功課,不論是教育科技的新創團隊或是投資者都需更加全面檢視相關變數,包含該國政府推行的政策、電腦或手機網絡的普及率,抑或疫情延燒之下所衍伸的困境是否有辦法解決,畢竟有做足充分的研究與環境評估後才不會在踏入市場後到處碰壁,也才有機會抓到痛點成功並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參考資料來源: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https://www.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com/ )
Tracxn (https://tracxn.com/ )
香港貿發局 (https://pse.is/3ndsql )
School Bright (https://www.schoolbright.co/ )
Guide Me Singapore (https://www.guidemesingapore.com/ )
With Content (https://withcontent.co/edtech-singapore/ )
Digital 2020 (https://wearesocial.com/sg/digital-2020-singapore )
Lithan (https://www.lithan.com/singapore )
VnSpeedUp (https://vnspeedup.com/ )
Edmicro (https://www.edmicro.vn/ )
Statista (https://www.statista.com/ )
The Jakarta Post (https://pse.is/3mrarp )
World Bank Blogs (https://blogs.worldbank.org/ )
Zenius (https://pse.is/3mugrd )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創業者,除了本身完全獨資的情況外,大部分都必須經歷尋找資金的過程。在經歷過天使輪(3F輪:Family, Friends, Fools)資金挹注,嘗試在短期內證明 POC(Proof-of-Concept,概念驗證)後,接下來就是考慮引入第一個外部法人投資人。當然,募資有各式各樣的管道,而創投將會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對於第一次創業的創業家而言,首次對外進行股權募資是陌生且不安的。儘管從財務書籍或者是各類分享文案可以建立大致觀念,仍無法獨自作戰,或是直接與創投針對募資進行應對討論。此外,由於團隊尚未與天使投資人以外的企業投資人或是創投打過交道,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且準確地選擇可以共同合作的事業夥伴,會是新創團隊面臨的初步挑戰。
在尋找外部投資人時,新創團隊應該特別注意哪些事情呢?今天跟各位介紹最重要的五項:(1)新創企業說故事的能力——商業計畫書;(2)財務模型;(3)對於資本政策的理解;(4)投資條件書;(5)投資契約。其中又以「第一印象」的商業計畫書最為重要。
就創投而言,審閱BP的時間有限,創業家需以最精簡的文字呈現一份完整的商業計畫書,其內容大致上需要包含以下幾點項目:
1)公司業務(Company Purpose) - 請用一句話說明出公司必須存在、創投務必投資的理由,包括產品與服務、如何進貨、生產及銷售。
2)客戶痛點(Problem) - 請簡述你希望切入的市場或潛在客戶在現階段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因此需要你的產品、商業模式協助解決。
3)解決方案 (Solution) - 你的產品如何解決客戶需求,並提供解決案例。
4)時機點(Why now) - 提出現在切入市場的理由,為什麼適合現在需要啟動此項產品或服務?
5)市場規模(Market Size)- 請提供市場規模評估(包含 TAM/ SAM/ SOM),讓投資人對新創事業的規模大小能一目了然,快速抓著募資機會和眼球。
6)競爭對手(Competitors)- 請列出競爭對手品牌,並說明你的市場競爭優勢。
7)產品(Product)- 請提供你的產品介紹、發展脈絡及製程,讓投資人能清楚知道產品優勢和特點。
8)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請簡述獲利模式及提供潛在客戶名單,以及市場進入策略,方便投資人清楚看見投資獲利可能。
9)團隊組成(Team)- 請介紹創立者以及管理團隊,或者是董事會成員、顧問團隊,以及優異成員經歷,強化投資人對該新創事業印象。
其中又以市場規模、產品以及團隊組成為重點,請簡潔且清楚地說明自己團隊的強項。
概略而言,新創公司除了具備能清楚凸顯新創事業優勢的商業計畫書,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能說出引人注目的產品、商業模式故事來吸引投資者,會大幅提升募資成功的機率。對於潛在投資人而言,最有吸引力的不外乎是該團隊所開發的商品,背後有著龐大潛在市場規模、同時具備高進入門檻(Barriers to entry),以及經營團隊是否具有被指導(Coachable)的潛力。
新創團隊會透過各式的方式或管道來接觸潛在投資者,其中包含參加媒合會(Demo Day),或是直接與創投聯繫等等。我個人建議是,新創公司從第一天就該為未來募資鋪路,透過各式場合建立資本圈人脈,與潛在投資人討論或分享自己的創業題目,並且可以搜集其他創業前輩的經驗,這些重複性的「社交」工作都會提高股權募資的準確性,因為市場已經認識這一間新創公司,自然而然在團隊急需資金時,敲門想要對創投進行募資簡報介紹(Pitch Meeting),可以更順利打開外部投資人的大門。透過媒合平台 Startup101,新創團隊可以直接透過平台與投資人線上對話,平時就與投資人保持良好關係。
此外,無論該次 Pitch 的過程是否順利,都建議新創公司不要害怕被指出錯誤。當創投跟你討論市場規模或者是產品方向時,其實都是在幫你建立更好的商業模式。舉例而言,當創投在評估新創時,常常會想要理解的事項包含:現階段業務增長是取決於市場增長(Market Growth),還是市場佔有率(Market Share)?新創公司所提供的證據是否清楚,短中長期的銷售計畫以及營運目標是否合理?當潛在投資者提出疑問時,新創團隊需要有能夠完整解釋邏輯的能力,來向潛在投資人(也是可能是未來的夥伴)進行說明。同時也可以請創投公司的投資經理給予其他的合適投資人名單,以及確認下一步該如何執行。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投都希望看到創業者對自己事業的熱情,並希望新創事業能夠用自己的話來把整個故事說完整。
就評估投資的經驗來看,創投都很清楚新創事業的財務模型數據大多不準確,原因在於新創事業往往會把未來的餅畫大,期待能夠以此吸引投資人。
當然,創投的投資經理們都會非常在意新創公司所提出的試算表,畢竟新創團隊才是最了解自己公司的人。但創投更想知道的是,你自己判斷的估值為何?在本次募資中你願意稀釋多少股權來換取資金?創投是透過理性的模型分析來概算出大致上的企業估值(Valuation),同時配上新創公司預期的業務增長,來判斷是否可以進入到下一階段。
資本政策屬於一種財務型規劃,用來作為檢視公司是否照著事業計畫進行的規劃依據,長期事業夥伴(潛在投資人)的選擇也屬資本政策的一環。如先前所提到,新創公司從草創第一天就該為未來募資規劃鋪路,通常新創團隊在籌資時,只會考慮到當下那一輪的募資金額、稀釋股數以及每股金額,而疏於考慮長期、整體的營運規劃。
在募資的過程中,新創團隊要追求的應是最合適的股東組成,其中包含順利籌措資金、建立良好的獎勵計畫(Incentive Program)、確保原始創業者的利潤等,在確定這些要素都已經存在的前提下,最合適的股東組成也會確保股份具有充份的流動性,讓新創公司擁有最大程度發展動能。
當創業者與創投初步媒合,創投有意願進行下一步的時,創投經理會提出所謂的投資條件書。當創業家收到Termsheet時,就可以暸解這家創投是對你有興趣的。一般而言, Termsheet 大概會列出創投對新創公司的投資條件,其中幾個重要關鍵字包含公司增資前價值(Pre Money Valuation)、增資後價值(Post Money Valuation)、優先股(Preferred Stock)等等。這些專有名詞對大多數沒有募資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非常陌生,所以會建議團隊對於創投常見名詞需先做功課。
通常,創投業者跟新創團隊會針對此份 Termsheet進行幾次協商溝通,找到雙方皆可以接受的條件。 因為 Termsheet 本身並沒有法律拘束力,創投還會透過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來判斷新創團隊所提供的資料是否屬實。
投資契約對於新創團隊未來的公司管理是極為重要的。投資契約主要規定創投、創業團隊以及其餘股東間與投資有關的細節事項,在多個投資人以及原始股東間決定權利義務。
契約內容會直接影響新創公司的公司治理。由於投資契約書會依據投資條件書來訂定,可能出現針對股票選擇權相關的限制,因此,當公司預期有下一輪募資規劃需求時,需要審慎考慮投資契約的內容。
投資契約簽署完成後,會進行撥款和驗資等行政作業。創投會給予創業團隊相關資源對接、並且執行定期回訪(例如參與董事會),並且要求創業團隊每月或每季提供財務報表等訊息。除此之外,創投也會協助創業團隊進行企業內部管理問題,透過參與企業營運,協助新創企業完成短中長期階段性目標。
一般而言,當創投做了投資決定後,創投會再與新創公司進行最後談判,規劃投資後管理(Post-Investment Management)計畫,包含未來是否會派董事參與該新創的董事會,或者是針對新創公司提出未來業務規劃的指導等。新創公司通常需要在每季結束後提供相關財務報表給創投,並且持續進行關係維護(包含寄送業務近況更新報告等)。
以上為五個與創投對接時需注意之重點事項,當然募資的重點並不只有這些,本文以重點整理的方式能夠初步協助解決創業家在募資道路上會遇到的問題。新創公司在準備開始募資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功課,像是暸解公司未來3-6個月可能會遇到的瓶頸及目標、不斷修正商業計畫書、大量練習Pitch、熟悉財務模型、為公司訂出合理估值、本輪募資想要釋出的股權等基礎項目。希望透過本文能真的幫助到初入募資領域的新創企業,並能夠成功募得拓展事業的基金。
現在是一個人人皆可創業的時代,而每位創業家在拓展業務階段都會有個共同問題:新創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創投投資機會?資金是創業家在創業時面臨到最艱鉅的難題,創業過程會面臨許多龐大的開銷,如公司營運成本、產品研發成本、行銷成本等,每一分錢都必須發揮最大的效用。因此,許多創業家便開始尋求天使投資人或創投的資金導入,要如何說一個動聽的故事說服投資人,在眾多新創企業中脫穎而出並得到資金挹注,即為創業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投資人希望能夠與創業家共同成長,形成共生共榮的健康循環。創投的事業目的為創造自身基金或代管基金全體的最大財務收益,並且協助新創企業快速成長。普遍來說,創投的事業目標是希望極大化資金回收金額跟出資金額的差額,也因此創投的財務收益最大化就是團隊財務收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創投也希望在資金運用期間,得到內部收益率(IRR)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新創企業的投資。平均而言,創投對於注入新創企業的投資IRR預期大約落於20%-30%左右。
創投是以新創企業的未來發展可能性為優先考量,例如掛牌上市(IPO)時的價值或者是被併購(M&A)時的價值,來判斷出資的金額及條件。此外,創投並不一定會持有股份直到公司上市或是被併購,而有可能在新創企業進行下一輪融資時,根據專業財務判斷,決定是否要處分股份或者加碼投資。
首先,對於新創企業所開發的新產品或是獨特的商業模式,創投最先注重的是創新產品或商業模式是否具有潛在市場。投資人並不是投資新創公司過去的業績,而是投資在此新創企業將來的成長可能性。當新創所投入的潛在市場規模越大,且尚未出現強大競爭對手,對創投而言才是最具有魅力的!
再者,創投評估投資的新創企業商品或創新技術潛力須有一定市佔率,最理想的市場規模基本上落在幾十億的範圍,市場規模太大或太小都會讓創投懷疑其合理性。
此外,新創企業在潛在市場的業務增長驅動力也是投資者非常重視的,若新創企業可開發比競爭對手更出色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都可以增強業務的競爭力,實現業務增長,吸引投資者注目。
產品獨特性指的是新創企業所研發的產品技術或是商業模式的市場進入障礙(Barriers to entry)。投資人評估新創公司時,經常聽到公司經營者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但並不表示該公司的產品擁有產品獨特性,可能會是自身產品尚未進行市場驗證,不清楚市場實際上對該公司產品是否有需求。雖然隨著社會的需求變化或是技術革新,會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但最先進入市場與在市場中變成領頭羊往往不會是同一間公司。
新創企業的經營團隊是否具有領域專業、人脈,或者是否為連續創業家等,都是投資者判斷投資的一環。基本上創投非常重視核心團隊成員的背景、經歷以及過去的實際成績。經營者除了需具備優異創新技術及專業知識,投資者也會判斷經營者對該創業領域的熟悉度,作為審核是否具有高風險潛在失敗率的依據。目前臺灣最常遇到的狀況為核心成員皆為技術背景,過度聚焦產品技術,忽略銷售目標,使創業的道路更加崎嶇艱辛。因此,引進商務發展團隊,並且訂定合理通路或行銷規劃,即為創業時相當重要的課題。
新創企業常常需要對應各式各樣的工作事項。對於經營者團隊,創投評估的是資金規劃、事業合作、營運模式建立、管理模式、人才選用等,更重要的是該經營團隊是否具有被指導(Coachable)的潛力,能夠與外部投資人進行意見交換,溝通團隊發展方向,並且內化到執行層面,帶領團隊一起達成短中長期目標。
因此,除了成長可能性、產品獨特性外,經營團隊的背景經歷以及業務經驗也是投資者在判斷是否導入資金的重要環節。
創投評估是否投資的三項要素為「成長可能性」、「產品獨特性」及「經營團隊」。建議新創企業募資時一定要講清楚公司的故事,讓產品、技術優勢在投資人面前一覽無遺,並且清楚表達團隊成員經歷、創業理念,以及短中長期的里程碑規劃,相信在募資的過程將會更順利!
【作者介紹 呂緗柔】
(經歷)
現任華陽創投集團 營運合夥人
現任華陽創新科技 執行長
2020年正式成為華陽創投集團的營運合夥人,並擔任華陽創新科技執行長。除了管理華陽創投集團整體營運外,也同時帶領華陽創新科技團隊打造Startup 101募資媒合平台,促進臺灣新創募資及投資市場的流動及效率。
過去曾任職於ASUS、Viagogo、FestGround等大型企業,具備企業營運管理、商業開發、專案管理等專業經驗,熟悉數位內容及數位科技行銷,擅長科技新創事業規劃及管理,期待能發揮所長,為臺灣新創募資環境帶來數位化的變革。
(專長)
數位內容產業
數位科技行銷
科技新創事業規劃
國際企業管理
專案計劃管理
根據 Grand view 在2020年的調查,全世界的生物科技產值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下成長到了美金7520億(近21兆台幣)。可見得生物科技產業在後疫情時代,成功吸引了各投資者的重視。
說到台灣,政府在這二十多年來,投資相當多的心力在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成立中研院、國科會、國衛院等多方研究機構,希望能更推動台灣生技研究的發展。然而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生物科技產業終於獲得大家的短暫重視。但這塊土地上,卻往往有三大難題,讓台灣在發展生技相關產業上有些顛頗:
(1)對於醫藥產業,台灣人民對於本國產品信心較低
(2)公司未上市就要被課稅,除了創業團隊本身是一大挑戰外,由於生技產業的研發期需耗時較長,且還有潛在很大機率的研發失敗可能性
(3)籌資障礙多,通常在台的投資者較希望看到短期獲利,生技產業比如製藥業,可能開始研究一種藥品,到成功上市需耗時10年。更遑論有可能臨床測試的不通過的狀況,必須重新開始研發。
而生技產業在台的發展的挑戰與艱辛,或許可以借鏡來同步觀察東南亞的現況,前往投資東南亞的生技產業,已成為企業家們的另外一個選項。在大多數的東南亞國家,生物科技產業亦為國家發展重心之一。而東南亞國家由於氣候、緯度的優勢,衍生出的「生物多樣性」使其滿足了其中一項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核心的要件。
(圖片來源:GLOBAL BIOECONOMY SUMMIT 2020 )
「製藥研究生力軍」- 新加坡&越南
這兩個國家的生技產業發展核心皆為製藥產業,不過由於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以及經濟環境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兩個國家各具其特有的市場優勢。
以新加坡為例,由於其國土面積較小,沒有擁有豐富的生物天然資源,新加坡政府便決定由政策面著手,如法規環境放寬與調整、人才獎勵與鼓勵投資等政策補助,因此吸引了不少國外公司進駐及投資,根據 Statista 調查,新加坡的製藥產業在2022年的市值上看16.2億星幣(大約335億台幣)。而這樣的製藥產業生態,也在新加坡 2021 年股金排名前幾名的生技新創公司可見,
比如,2021年由MedicalStartups網站上,新加坡醫藥新創公司中排名第1的ASLAN Pharmaceuticals,此公司就致力於開發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抗體及藥物,在短短10年內便成功募資到1億美金,並於2018年順利於美國IPO成功。
而新加坡的一個非營利組織 Biotech Connection Singapore (BCS) 調查指出,新加坡的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客有 70% 的比例是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其大部份投資的類型都是創投。而這樣的醫藥產業發展對於新加坡來說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世界有近6%的場外交易藥物是由新加坡產生的,而這樣的場外交易藥物預計在2024年會達到新加坡收益佔比的48% 。
而越南方面,是因其具備三大優勢,(1)高經濟成長(2)人均收入的提高(3)老化的人口,使其也成為了一個可發展製藥產業的大國。然而目前越南國內的製藥產業是缺乏資源去繼續維持研發能量,所以對於國外具嶄新的治療方法及技術的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機會。不過,在越南發展製藥產業有其市場以及政策面的限制。比如,外國製藥公司或外國直接投資的物流公司(FDI logistic companies)不得直接自己銷售出藥物,必須透過國內的藥品經銷商來販賣。此外,還有得到藥品認證的時間耗時長等問題。雖然有這些挑戰,但根據 IBM 的調查,在2021年越南的製藥產業市值預估有77億美金(大約2.1兆台幣),越南依然是非常可觀的發展市場。
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被看好的越南的前十新創公司中,也可看到製藥產業為趨勢的現象。例如成立於2018年的越南B2B醫療新創「BuyMed」,他們的服務主要是將醫療藥品透過此平台進行統一採購與全國性的服務據點之物流路徑最佳化計算,以此讓藥品物流運送可以在最小成本下達到最高的效益,目前已有7,000 多家診所與藥局為此平台之企業會員,而他們平台的物流範圍包括了偏遠村莊的醫療中心,且透過「BuyMed」的平台可以解決越南國內80%的藥店無執照向代理商購買藥品之問題,降低診所或是藥局過往使用其他未認證管道採購到假藥或是錯誤藥品的風險,他們這樣的新創服務在推出後在短短一年內客戶與營業額成長了350%以上。
(圖片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生物資源研究生力軍」- 泰國&印尼
在生物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市場,當然不能忽略農業大國泰國及印尼的農業和食品研究發展。
先來探討泰國市場,泰國投資與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已有30年的時間,直到現在生物科技所帶來的經濟貢獻,還是佔居泰國發展「泰國4.0」前十大發展產業中的其中一項。泰國的生物科技中,由於其農業基礎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食品及農業是其發展的重點項目。
比如,因應Covid-19疫情的變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Thailand Board of Investment,BOI)核准了4項計畫發展,其中包含:
(1)Thai Kyowa Biotechnologies :研究有關改良奶粉以期望在消費者體內建構良好的免疫系統
(2)Genepeutic Bio: 有關治療癌症的CAR-T免疫療法研究
(3)Fruita Biomed :研究利用有機廢棄物中的化合物來製造食物及醫藥產品的包裝
(4)Baiya-Phytopharm :發展以植物為基底的疫苗。
從這4項最新的投資計畫中,可以看到有3項聚焦在農業及食品上,意旨在泰國的生技市場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並且其總市值上看24億泰幣(大約7800萬美金,24億台幣)。
而印尼市場,在生物科技方面主要的發展核心也為農業及食物,根據 AgFunder 在2020年發布的東盟農業食品技術投資報告,印尼的農業食品科技新創公司籌集在 26 筆交易中被投資了 1.65 億美元。若於印尼開創公司,其具有三大優勢:(1)市場大(2)機會多(3)好的新創生態系統。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的調查,印尼將在2024年變成世界大五大經濟體。可見印尼在農業的發展真的不可忽視,且根據 Tracxn 在2021年的調查,農業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就高達77家,目前最有潛力的 TaniHub 公司更是透過自家的服務成功在B輪募資中籌得6550萬美金,成立於2015年的TaniHub在2020年的疫情衝擊下,其營收卻是持續成長了600%,他們平台的核心特色便是將地方小農民直接串連到數百萬間小型零售商、餐飲店甚至是街頭攤販,以此降低雙方的成本,並獲得小量但品質優秀的產地直送農產品。
若要深入泰國及印尼市場還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由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對於生物科技產業來說是必要的,因研究耗時長、競爭對手多,所以保障研究所以及相關研發專利的重要性其高,但根據 glob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scored 指出,在研究的54個國家中,印尼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僅排名52,泰國更位居印尼之後,因此若欲前往泰國與印尼發展,除了研發投資外建議應同步進行海外國家專利的布局才會是最佳的策略。
(圖片來源: BOI Thailand)
「製藥&健康照護的兩棲戰鬥軍」- 菲律賓&馬來西亞
在東南亞生技生態圈中,也有生物科技發展相較中立且技術程度較低的國家,比如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兩國不僅針對自己的人民健康照護服務進行一系列的優化與加值化布局,同時也在製藥產業上的投資不手軟。主因為政府核心主導其市場走向,如馬來西亞政府至2010年開始便持續投資醫療與新創相關產業,而在疫情衝擊下,其市場規模預估在2027年可達到300 億美元,這是基於馬來西亞人口老齡化、疫情影響、富裕程度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增加的預估市值,且馬來西亞的醫療費用與台灣十分相似,政府補貼高達 98% 的醫療保健費用。根據報告顯示該國在 2019 年為醫療保健款項支出為69 億美元。
而菲律賓的政府直接設立一個專屬製藥特別經濟區 - First Bulacan Business Park (FBBP),在這個特別經濟區同時支持另一項產業的發展 - 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這兩大核心產業可說是目前菲律賓產業發展的核心。而菲律賓的製藥產業根據 Statista 的調查,在2021的市值也有來到42億美金(大約 1.2 兆台幣)。
菲律賓除了在製藥產業的發展,也相當看重食物、農業的發展,尤其菲律賓為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的創辦國,其組織致力於稻米的配種以改善稻農和消費者的健康狀況。這樣的發展環境使得菲律賓在農業方面的生物科技也是佔有一大優勢。
以上為東南亞生技六大國的生技產業分析,可見其生技生態圈大致分為製藥、農業生技與健康照護共三大類別。若台灣生技新創想放眼並進駐東南亞市場,可先依發展方向先做第一輪的篩選,進一步仔細評估各國政策與相關生技研發市場條件限制。並且應考慮專利權的保障或政府對於新創的相關資源等綜合評比,再者考慮市場大小和投資環境。最後,每個市場都有其優劣,踏入之前不仿多比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圖片來源:Hortscience)
參考資料: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009300012/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19559/singapore-pharmaceutical-market-value/
https://aseanup.com/overview-biotechnology-thailand/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vietnam-2020-pharmaceutical-industry-major-companies-james-tran/
https://mb.com.ph/2021/02/02/govt-green-lights-countrys-first-pharmaceutical-ecozone/
https://www.thinkbiotech.com/globalbiotech/country/Indonesia
https://greenhouse.co/blog/indonesias-startup-ecosystem/
https://tracxn.com/explore/AgriTech-Startups-in-Indonesia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馬來西亞人擁有3200萬以上的人口,為東協國家中第6多的國家,其人均GDP為10192美金,為東協國家排名第3名,且馬來西亞是一個可以透過英語溝通的的國家、擁有多元文化、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高階與勞動人口都相對豐沛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競爭力和商業便利度在全球指數中名列前茅,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潛在市場。
從新創角度來看,不僅國家政府機關有一系列的資源與政策推動 (如MEDC, MaGIC, StartupMalaysia),現任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凱里·賈瑪魯丁 (Khairy Jamaluddin) 於2020年表示:「馬來西亞一直將自身國家定位為新創企業的中心,並已吸引全球許多優秀的創業人才進駐,我們將持續朝這方向前進」。而這樣的目標並非只是個口號,根據Startup Genome的《2020 年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中顯示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在新興創業生態系統中排名為第11名。而馬來西亞更是許多知名新創公司與獨角獸的誕生地,包括二手車交易平台 Carsome 、串流媒體平台 Iflix。或是獨角獸Grab 也是於 2012 年以 MyTeksi 的名字設立於馬來西亞,並於2014 年將團隊搬移至鄰國新加坡。
(圖片來源:Tech in Asia https://cdn.techinasia.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Anthony-Tan-graphic-PNG-750x422.png)
但在2021年,疫情再度重創馬來西亞,由於確診人口不斷攀高,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實施全面封鎖行動管制令,並至今已持續封鎖已超過一個多月,但整體狀況卻仍無趨緩,其每日確診人數仍有7000多人以上,而這樣的狀況也造成了馬來西亞人的人口失業率持續攀升。馬來西亞失業人口從2020年一度高達80萬人以上,其中光是IT產業便有近19萬位員工失去了他們的工作,而旅遊及餐飲相關服務業就更加慘淡,在這波衝擊下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學者阿迪特亞馬圖(Dr. Aaditya Mattoo)認為,馬來西亞需趁這一波重新解構服務產業,將既有的服務業進行先進的數位轉型與創新,不僅是在疫情衝擊下地必要市場手段,更是為了疫情舒緩後的地經濟增長動力。
(圖片來源:Vincent Liew )
因此政府機構到企業,都已在Covid-19衝擊下進行數位轉型,不論是人力管理或是業務服務都逐漸雲端化與行動化,而馬來西亞的中小型企業們,過去時常拒絕投資數位化工具或是培育相關人才,在去年也別無選擇,只能接受變革以保持業務發展,這樣的的市場環境讓我們看到有86%的馬來西亞企業表示,他們將聘請具有數位能力或是相關新興技術能力的員工。
而馬來西亞的新創企業們也抓緊這一波轉型的市場驅動浪潮中,開始廣泛地吸收人才,根據馬來西亞的新創職缺網站Workana的數據顯示,約有 50% 是專業技術相關人才需求,工作內容從數據分析、平台系統開發到行動應用程式的維護等,其次有約 25% 屬於設計人才,包含平面圖樣設計、介面設計、美術設計到UI/UX等,第三多為約數位行銷人才包含社群管理與維護、數位媒體投放、數位廣告分析師等佔比約 15%。
(圖片來源: StartupMalaysia)
最後台灣新創若想進入馬來西亞的話,雖然在疫情爆發中難以切入,但透過這次機會協尋人才的加入開始海外的業務拓展亦是一個機會,並可從學生實習計畫切入,例如馬來西亞政府所發起的「TALENTCORP」計畫,在去年2020年便成功將培育了14萬位學生進入新創公司或中大型企業實習,同時臺灣的TCA人才循環大聯盟「國際學生實務研習」計畫亦提供這樣的在台海外人才進入新創與企業進行實習,這些都會是新創企業們獲取國際人才的一個通路。
參考資料:
https://www.techinasia.com/makings-greatness-malaysia-toptier-startup-ecosystem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Startups/Malaysia-based-jobs-matching-startup-rides-remote-wave
https://www.talentcirculationalliance.org/
https://www.talentcorp.com.my/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
現在的東協市場與東南亞生態已與大多數台灣人的認知有很大的落差,根據Google的 「e-Conomy SEA Report」,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五年內東南亞經濟體的數位經濟的成長曲線非常強大,而這樣數位經濟快速成長的背景下也孵化了不少新創獨角獸企業體,分別是「觀光旅遊」(Travel)、「新社群媒體」(Media)、「電商平台」(e-Commerce)與「交通運輸與美食外送」(Transport & Food),同時數位金融服務(Digital Financial Services)也逐漸嶄露頭角,而在2020年受到Covid的疫情衝擊,更是加大消費者與企業體們對於「線上服務」(Online Service)的需求與使用頻率,並進一步帶動數位支付工具與數位銀行的成長。
其次針對疫情對於生活上的衝擊與影響,新創們在健康科技(HealthTech)與教育科技(EdTech)還有辦公通訊軟體與平台們,也紛紛被企業們與創投看好,並開始導入使用合作或是加速這些新創團隊工具的市場推廣力道。
隨著東南亞國家的數位經濟與市場快速成長,東協市場這風口更是培育出不少新創獨角獸。根據nextunicorn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東南亞地區的新創獨角獸就有12家,其中以新加坡擁有最多家獨角獸並于被全球事業體們看好,目前新加坡有6家(Grab、HyalRoute、Trax、SEA、Lazada、PatSnap)其次印尼擁有4家獨角獸(Go-Jek、Tokopedia、Bukalapak、Traveloka)接著是越南1家(VNG)與菲律賓1家(Revolution Precrafted)。
(圖片來源: nextunicorn.ventures)
東南亞的獨角獸們皆是平台服務起家,除了純線上的電商之外,真正打造出新創服務帝國的印尼為例,他們從交通運輸、食物外送和快遞這三大生活服務中建立起穩固的基礎,穩定且快速成長,並利用此用戶生態與市場更是快速在電子金融商務方面建立了對應的系統與功能,培養消費者線上服務預約與行動支付的習慣,並在東南亞地區成功的收購了曾經的獨角獸之光Uber的市場與團隊。
針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台灣的新創團隊若想前往東協市場的話,事實上可以把握下列幾個市場特性,並針對自身企業的需求與服務目標評估欲想進軍的國家,而目前東協國家可以拆分為「市場資源豐沛者」 或 「市場潛力巨大者」。
這三個國家以皆有下列之特性:政府擁有豐沛資源與推動計畫、擁有具代表的加速器與創投成績、跳往國際市場的最佳試煉場域。
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在推動新創市場時目標便是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企業的亞洲節點」(Global-Asia node)進一步分析新加坡的新創推動的成績,首先是由政府帶頭透過國際聯盟與創投們一同合作,以跨界官、產、學三方知共同推動,同時透過政府國家力量在海外設立新創基地,而新創營運單位更是可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獲得大量的企業資源與創投們的程序加速等優勢,而新加坡設立之新創公司亦能藉此開拓全球業務,例如新加坡的Blk71,已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設立基地,其任務便是協助新加坡新創企業快速進入美國市場與矽谷國際創投們的目光之間,而Blk71不僅在美國設立了基地,更是于在印尼雅加達、萬隆、日惹及中國蘇州設立新創基地,反應出瞄準的是這些市場內需潛力十分碩大的國家。
這三個國家所擁有的特性:人口多內需高、消費者行動數位能力高、享樂主義的消費習慣
以印尼為例,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人口國,同時更是擁有了印尼更是屬於人口高金字塔類型,意旨人口仍然保持快速正成長的擴張狀態,同時印尼為東南亞國家數位經濟的重鎮。根據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0 的報告指出,印尼的雅加達亞洲地區之新創生態系排名第2,且若從生態系價值來檢視,印尼雅加達位更是獲得亞洲第一的殊榮,其新創產值高達263億美元,意旨印尼在新創的發展存在很大潛力與市場產值,而印尼更是東南亞國家中孕育出最多”生活服務型之獨角獸”的國家。同時印尼政府亦與民間新創輔導單位Kibar共同推動「1,000 Digital Startup」計畫,目標為在2020年一年將培育出1,000家數位新創公司,而印尼中小企業處亦有提供新創育成計畫協助業者全面的資源支持,串連當地新創社群生態系。
雖然COVID-19疫情對全球人民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很大的數位轉變。東南亞國家消費者消費習慣也從線下逐漸轉移至線上,其成長率皆高達205以上,包括食物外送(34%)、生鮮雜貨(33%)、線上教育(22%)、媒體影像(22%)、音樂串流(21%)等娛樂。根據調查有超過30%地的東南亞消費者是因為疫情而開始使用新的數位服務,其中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非大都市地區。由於目前東協確診人數超過100萬且仍處於不同程度的封鎖,數位化/虛擬化的經濟活動更是會持續加速與成長,這些都將會是台灣新創業者切入的機會。
最後在東南亞市場發展中,有6大指標可給新創企業們在切入時進行評估,分別是:消費者數位化程度、支付系統、當地人才、市場文化、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
首先第一組指標:消費者的數位化程度與支付系統,在已發展的東協國家而言並不是什麼巨大障礙,僅需掌握消費者所習慣的電商平台、習慣之媒體資源以及支付系統串接與銀行規範等,即可了解
第二組指標:當地人才與市場文化,事實上在東協國家所擁有的數位化人才依然不足,因此這會是一個關鍵,誰能搶到當地的數位化人才將會有更快的節奏可以將服務與產品帶入市場,其次是市場文化,東協各國美輪美奐的各國文化風情事實上與市場消費者習慣與接受度息息相關,例如泰國皇室的重要程度或是產品是否有清真認證等關鍵因素,都是進入該國家市場前須做足的功課。
第三組指標:政府資源與投資動態,目前大多已發展國家都有對應之新創政策與資源提供(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 但各國所關注之新創亦有產業領域需求,例如泰國、越南與印尼的農業科技、食物科技及教育科技,或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在金融科技、運輸科技教育科技之需求等都有釋出對應的資源與外籍團隊申請相關資源補助政策,同時團隊在發展若能獲得當地企業的合作或是創投資源導入,將會更有效的加速新創團隊自身的事業成長。
參考資料:
https://economysea.withgoogle.com/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gser2020
※本文由 STARTBOARD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STARTBOARD-台灣最大東協印度創業孵化器 https://startboard.co/